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以陕煤化集团小保当一号矿井设计为背景,优化开拓部署,采用国内外领先的技术装备,走机械化开采和自动化管理相结合的道路。设计智能化采掘系统、快速建井系统、一矿两井地面布置等,矿井建成投产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成为一座智能高效、本质安全、管理科学、生态文明、和谐共赢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该矿井为榆神矿区环境脆弱区先期开采矿井,为矿区后续开发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摘要:以柠条塔矿井设计为背景,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的指导思想,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工作面单产,最大限度地集中生产,简化地面辅助设施及减员增效,缩短建设工期,节约建设资金,减少占地,且为矿井预留发展余地,使矿井投产后成本低、效益好,使得柠条塔矿井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绿色矿井,并总结了复杂条件下大型矿井设计的经验。
摘要:根据九龙川矿井内外部建设条件,结合工业场地的选择原则并借鉴现代化矿井的建设经验,从工业场地位置、采区划分、井田开拓方式等方面对九龙川矿井进行了可行性设计,提出了九龙川矿井工业场地位置的3个方案,最终选定九龙河河漫滩场地方案。考虑到煤层赋存和开采条件,矿井采取"主副立井+中部南北大巷"的开拓方案。
摘要:根据郝家梁煤矿井田地形地貌、煤层赋存条件等因素,提出了两个工业场地位置选择方案,并针对两个工业场地分析了开拓方案,经技术经济比较,并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分,最终选择方案一,即位于井田东北角,设计采用“主副斜井+回风斜井”的开拓方案,为类似矿井的工业场地及开拓方案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摘要:针对丁家梁矿井内外部建设条件,借鉴国内外现代化矿井的建设经验,从井口位置确定、井田开拓方式、首采块段的选择等方面对丁家梁矿井进行了可行性设计,最终将井口位置选择在深部井位,设计采用“主、副、回三立井+主要石门”的开拓方案,并选择联合布置开采的方式,对类似矿井的井口位置及开拓方案设计有借鉴意义。
摘要:根据波罗矿井地面及煤层赋存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了矿井工业场地位置与井田开拓方案,达到了井田开拓布置合理、系统简单、给甲醇厂供煤方便、交通运输便利、高产高效的目的。
摘要:矿井工业场地选址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本文根据车村煤矿一号井所处陕北子长矿区具体情况,详细分析了影响选址的因素,归纳总结了地形地貌、煤层赋存条件,交通条件等主要因素,根据选址的原则和现场踏勘,确定了三个场地,在对三个场地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后,最终选择经济、合理的场地位置。
摘要:灵台某矿煤层埋藏深,地质条件复杂。根据地形条件及自然灾害、主要用户情况及项目管理、井下煤层赋存情况及勘查程度等因素,对灵台某矿工业场地位置提出了4个方案(达溪河岸陈家湾场地、史家河与蛟城河交汇处的寺沟村场地、塬上冯家山村场地、达溪河岸电厂对面安家庄场地)。同时,结合工业场地位置提出了3个开拓方案。从井巷工程、井下设备、地面工程、外运、运营费、工期、压煤量、运营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经过综合分析工业场地位置与开拓方案的关系,最终确定陈家湾主、副立井开拓方案,为灵台矿区类似矿井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摘要:该矿井井田呈不规则多边形,南北长4.579km,东西宽3.106km,井田面积为9.226km2;井田内批准开采3-15号煤层,深度(底板标高):+850^+960m;3号煤层平均厚度5.96m,15号煤层平均厚度7.28m,两层煤平均间距14.29m;煤层埋藏较浅,地质构造简单,埋藏稳定,倾角2-6°。鉴于此井田良好的煤层条件,本设计选用斜井-斜井单水平联合开拓的开拓方式,设两个回风立井。根据高效、先进、适宜的原则,主斜井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副井选用6°折返式斜井井筒形式,辅助运输设备选择高效的无轨胶轮车。选用大采高走向长壁采煤法。
摘要:分析了千树塔煤矿的中北部及东北角两个工业场的地位置选择方案,结合其立井开拓方式、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井下开拓布置和井筒检查孔资料等因素,设计了三个开拓方案,并进行技术和经济分析,最终选用中北部场地,"两斜一立"三条井筒开拓方案。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