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京派"
10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京派小说的美学追求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 第4期 202-205页
作者:卞地诗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京派作家在创作中,远离政治,超越功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论。京派作家讲究文学的品位,强调“自我”和“性灵”的抒写,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接受庄禅哲学中的朴素、自然的美学观,形成了超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寻求平衡——京派文学观辨析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 第1期 93-96页
作者:白春超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为典型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京派的文学观力避偏激,追求理性稳健。他们时常拿经典作品当作“试金石”,持守精粹、纯正、普遍之类的标准。在阐释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时,京派既排斥“极端的现实主义”,又反对“为艺术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京派”、“海派”话剧寻踪——与王新民同志商榷
收藏 引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 第2期15卷 39-45页
作者:倪宗武 
京派”与“海派”的提法早已有之。京,指北京;海,指上海,原来是就京剧艺术流派而言,后也引伸到其他艺术形式和社会生活。一般认为,京派主要特点是重视基础功夫的训练,严格讲究艺术规格,对继承传统、保存遗产贡献较大,但另一方面是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京派大戏──《风雨同仁堂》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9年 第2期 11-12页
作者:余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京派作家凌叔华创作中的现代主义抽象性特质——兼与现代主义作家伍尔夫比较
收藏 引用
《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 第6期 186-191页
作者:李丛朔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语言文化学院 
京派作家凌叔华的作品包含大量中国传统审美元素,如古诗词、水墨画等等。这些看似传统的中国古代审美特质,却与20世纪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主义作品有相通之处。两位作家曾在20世纪上半叶有过一场跨文化的文学交流。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京派”“海派”论争后的论争——以茅盾和罗念生关于《荷马史诗》的论争为中心的考察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 第6期 219-235页
作者:彭林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10012 
"京派""海派"论争后不久,茅盾和罗念生因《荷马史诗》引发了论争,双方非但未能达成共识,反而由学术争鸣上升为人身攻击。这场论争及余波不仅凸显了作家(学者)在学术(文学)论文撰写上随意与严谨的对立,还凸显了学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作和评价之“真”——论京派批评的潜在价值取向
收藏 引用
《江汉论坛》2010年 第4期 108-111页
作者:钱少武韶关学院文学院 
文学创作和评价的"真"的追求构成了京派文学批评的重要内涵。它贯穿、渗透于京派批评家对文学创作的主体、本体及文学批评等各个环节的论述之中,并形成了京派文艺批评理论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这既与京派文人受中西方文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反差转合”的“调和折衷”——从一条注解看“京派”语境下朱光潜的认同建构
收藏 引用
《东南学术》2012年 第1期 262-267页
作者:苗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十四章"艺术的创造(二)"中出现了一条注解,以周作人与废名的创作观比附、阐释"反省"与"直觉"的创造方式。这是在误读克罗齐"直觉"说的基础上出现的纠偏,反映了"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世纪艺术生态与京派、海派、岭南画派的时代内涵——2014年度中国画学研讨会综述
收藏 引用
《美术》2014年 第7期 98-101页
作者:王冰 陈文哲 李诗媛广东美术馆 
“20世纪京派、海派、岭南画派的艺术生态与时代内涵——2014年度中国画学研讨会”于5月10日至11日在广东美术馆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广东美术馆发起,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北京画院共同主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研究方法的更新中拓展与深化——京派小说研究述评
收藏 引用
《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 第4期 119-126页
作者:刘进才河南大学文学院 
论文详尽梳理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京派小说的研究概况 ,从京派的界定、京派与海派小说比较研究、京派都市题材小说研究、京派小说主题探询、京派小说艺术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的拓展和研究中呈现的问题诸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询 ,对于深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