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以悲为美"
3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收藏 引用
《外语学刊》2016年 第5期 172-174页
作者:张锦吉林大学长春130012 
物哀是日本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审传统,它显示的是一种在生活和艺术活动中外物动情的审表现形式。物哀已经成一种经典的审范畴,其审理念是由日本特殊的民族环境及浓厚的人文精神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形成的。本文通过对物哀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梁祝故事与古典学中的“以悲为美
收藏 引用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1期43卷 105-109页
作者:李叶楠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 
自东汉魏晋来,受社会动荡影响,文学、艺术、及世人的价值观等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悲为美"的审思潮,后世中国古典学的发展与成熟做出了贡献。梁祝故事即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经典叙事文学,并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悲为美——论蒲宁小说《轻盈的气息》写作艺术
收藏 引用
《写作》2009年 第2期8卷 9-11页
作者:王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生活中的苦难本身是哀的,但在艺术作品中经过典型化、理想化,的艺术形式达到对苦难与不幸内容的征服,会使这哀转化愉悦,让读者体会到愁之声远比平和之音、欢愉之辞“要妙”得多。恰似雪莱所言:“倾诉最哀伤的情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音乐审中的“以悲为美
收藏 引用
《大舞台》2013年 第12期 61-62页
作者:吴旭东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 
"以悲为美"是一种常见的音乐审心理,这种音乐审心理古今中外皆有,甚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下,占据了主流位置。本文从中、西两条历史脉络对"以悲为美"这种审标准进行梳理,并从人的心理体验、历史环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悲为美”审方式及其演变探究
收藏 引用
《语文建设》2016年 第1X期 49-50页
作者:袁媛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人们从春秋战国起,就开始关注艺术及人情感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悲为美"是重要的审方式,人们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究。本文主要针对古典文学中的"以悲为美",结合文学自身演变规律,屈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悲为美:六朝音乐的剧意识探析
收藏 引用
《中国学研究》2015年 第1期 192-203页
作者: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 
汉魏六朝,音乐以悲为美,尤其体现于挽歌和琴曲之中。挽歌在汉魏六朝乃一种葬礼制度,士人多有挽歌之作,更有众多士人在日常生活中喜听、喜唱挽歌。这种行,一则表明了玄学思潮对个体生活的解放,他们冲决礼法束缚,任性而动,放纵不拘,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收藏 引用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 第1期 229-232页
作者:叶荭安徽大学英语教学部 
物哀作日本民族传统的审追求,作一种生活和艺术活动中外物动情的审表现活动,作一个学的范畴,在日本文化历史上有着久远的历史。物哀是日本的传统文学理念,物哀也是日本民族一个极其重要的审追求。这种审意识的形成有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楚声与汉乐府的“以悲为美
收藏 引用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6期 8-10页
作者:田海花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南方楚声具有哀婉凄楚的音乐特征,汉乐府的兴起创造了便利条件;汉高祖刘邦"乐楚声",大力提倡楚歌,使之风靡整个汉宫;数十年的战争经历使得汉朝人们推崇""。本文将从楚声的艺术魅力、统治阶级对楚声的极力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喻世、思人、赋情——浅谈魏晋南北朝至宋代“以悲为美”筝乐审的体现
收藏 引用
《科教文汇》2007年 第12S期 212-213页
作者:洪艳丽水学院艺术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发音轻柔、典雅、华丽而委婉,表现力极丰富。在华夏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史上,筝历经2500多年之流传,不断发展、完善,在历史音乐文化的大浪淘沙中独树一帜。众多抚筝听筝者借筝喻世、思人、赋情,建构起中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悲为美”的审倾向对东汉私家园林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古建园林技术》2020年 第5期22卷 26-28页
作者:谈方琪 姚崇怀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园林系 
反思现有理论中儒学对汉代园林变迁的影响,通过探讨思想、东汉经学——儒学及东汉私家园林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发现东汉时期"以悲为美"的思想是致使园林向自然申过渡的部分原因。思想从直接与间接两方面影响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