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以意逆志"
4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孟子“以意逆志”说考论
收藏 引用
《孔子研究》2004年 第3期 24-34页
作者:周光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从文学解释学的角度系统研究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考察其诗学背景 ,论列其理论基础 ,我们就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较为深入地分析其理论内涵 ,充分地论证它在中国古典解释学史上的开创意义 ,即“以意逆志”说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自觉理论意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言志”、“以意逆志”说和接受理论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 第2期 39-45页
作者:王志明兰州教育学院 
人类学家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不是给少数唯美主义者或逃避现实者享受和鉴赏的奢侈品,而是每个正常而能动的人都会参加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行为.”因此,对属于“必要的社会行为”的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学,如何探明其历史本质并使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意逆志 尽得性情──评黄生《杜诗说》
收藏 引用
《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 第2期 51-56页
作者:徐定祥 
以意逆志尽得性情──评黄生《杜诗说》徐定祥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自《诗经》、《楚辞》以下,诗集版本最多,注本、评本最多的诗人,首推杜甫。宋代有“千家注杜”之说。清代是杜甫研究的又一高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意逆志:立体读取作家的人生取向——《短歌行》《归园田居》微专题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年 第4期 131-135页
作者:张从慧(执教) 官炳才重庆市开州中学 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专题任务】运用以意逆志的读诗方法,立体读取曹操、陶渊明两位诗人的人生取向。【预习任务】1.阅读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理解诗句内涵,找出诗中能够体现两位诗人人生状态的诗句。2.阅读曹操《却东门行》、陶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理解:重新返回孟子——对“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说的阐释
收藏 引用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2期31卷 45-49页
作者:杨志华保山地委党校语文教研室 
本文认为要把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论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学理解方法来看待,实际上是证明了这样一种观点:文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过程,由世(世界、社会)、人(作者)、意(读者)、志(本文)构成。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以意逆志”在现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以《紫藤萝瀑布》为例
收藏 引用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 第5期28卷 55-58页
作者:马小慧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从孟子提出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中的"意"的两种理解着手,分析现代散文教学的两条路径。第一条是从读者到"作者之志"的路径,要求教师在现代散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从自我感受出发理解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李健吾文学批评观中的传统因素——“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体现
收藏 引用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年 第7期13卷 90-91页
作者:白晓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中文系四川成都611756 
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观深受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和西方科学实证思想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健吾在批评中以作者中心论为基础来分析作者与作品、作者与时代关系等方式是源于中国古代诗学中"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意逆志”的理论阐释及其在高考诗词鉴赏中的运用
收藏 引用
《学语文》2024年 第2期 83-85页
作者:陈孝荣 施秀山江苏省淮安市盱眙中学 江苏省淮安市教学研究室 
作为文学评论的基本理论,“以意逆志”倡导的是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互相联系的艺术品创作与再创作、文本认知与意义重构的过程。对“以意逆志”理论的阐释与运用本身就是对其生命力的延续,从鉴赏角度来说,则又是有意义的创新活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运用“以意逆志”法教学杜甫《蜀相》
收藏 引用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 第5期 128-130页
作者:田光喀什师范学院新疆喀什844007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方法和技巧,才能有充足的动力源。运用"以意逆志"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杜甫《蜀相》,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拓展延伸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手法,以达到事半功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以意逆志”中文学文本超越性解读的对话层次——以李后主的词作为例
收藏 引用
《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 第4期24卷 65-68页
作者:田恩铭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作为阐释主体的读者,自身的审美倾向常常会取代作者的表达意蕴,作为被阐释者的创作主体只是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而不同时代的阐释者则解读出了具有超越意义的艺术体验。一种情结的形成是在主体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一旦形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