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以意逆志"
41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国电影理论的“体用”之学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2023年 第1期36卷 72-79页
作者: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1 
在电影学界不断倡导中国电影学派建设之时,回到中国古代的“体用之辨”的历史中,尤其是结合清末的洋务派和李泽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将“体用”与“中西”结合的思想,中国电影可以通过重提“西体中用”来进行其理论的复兴。冯友兰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毛泽东的文艺批评观略说
收藏 引用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93年 第3期20卷 49-56页
作者:王少青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进步的变革,这是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而毛泽东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其对中国革命和世界的贡献影响和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卢元昌的杜甫研究
收藏 引用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 第3期31卷 49-52页
作者:刘文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卢元昌《杜诗阐》是一部研究性的杜甫学著作,其核心是阐释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充分展示杜诗的魅力与精妙。《杜诗阐》的阐释方法是以意逆志,阐释诗意分两步:一是对杜诗文本的阐释,二是提出自己对杜诗的新见解,二者结合既能理解杜诗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东坡关于诗歌鉴赏的理论与实践
收藏 引用
《乐山师专学报》1995年 第3期10卷 34-40,80页
作者:王文龙盐城师专中文系 
作为大诗人的苏东坡早已为世所瞩目,而作为一位卓越的诗歌鉴赏家,苏东坡至今还不甚为人注意.因为诗歌创作与诗歌鉴赏虽有密切的联系,但对同一主体来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古代文学赏评方法论刍议
收藏 引用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 第5期18卷 14-22页
作者:余新安广东教育学院 
文学赏评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古代文论家提出许多真知灼见,择要而论: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是孟子提出的读《诗》方法,意谓读诗要用自己的切自体会推测作用才意,要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作者的生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代孙濩孙对赋的三位一体功能认知与赋史建构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9年 第1期 103-118页
作者:何易展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清代孙濩孙著有《华国编文选》与《华国编赋选》等,其选文选赋极为精审,其谓"赋之自诗而文者,复约文而近于诗"是极为通达研炼的赋史观,其既巧妙地揭示了赋、诗、文三者的关系及赋所承担的三位一体功能,又精辟地建构了中国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长恨歌》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7年 第2期 52-55页
作者:赵爱霞曲阜师范大学附中 
【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长恨歌》的主题。2.学会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多主题内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再探李清照词的创作分期--《一剪梅》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2022年 第12期 41-43页
作者:卢宽慧甘肃天水市第二中学 
李清照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的看法几成定论,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会认为其前期词风清新明快,后期词风沉郁哀伤,但创作于前期的《一剪梅》却有着低抑的后期词的风格,这就与学生固有的认知发生了冲突,以此为切入点,基于“以意逆志、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孟子文艺美学思想综论
收藏 引用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6期26卷 44-47页
作者:杨太辽宁大学中文系辽宁沈阳110036 
孟子在继承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美的本质、美感及其共同性和艺术鉴赏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从而把儒家文艺美学发展到较为完善的阶段,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启元白的用意--例谈对启功题字题诗用意的解读
收藏 引用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3年 第8期 82-84页
作者:魏暑临天津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但他人的心思是否可以轻易揣摩得到呢?近人的内心尚且无法具测,古人的情志就更难以寻思。即便因循“以意逆志”的古训,也常不免于以自己的意,错会了古人的志。生人的情志,当面咨询也未必能得到坦诚的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