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以文为词"
1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略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收藏 引用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3期21卷 63-68页
作者:祁光禄湖南教育出版社 
以文为词”是“诗为”的继续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客观的现实需要,辛弃疾的艺术创作是其典型代表。它兼融议论与叙述,统摄传统与现代,记录了时代之声和主体之情,具有巨大的悲剧力量,显得动荡开合,气势磅礴。“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稼轩对话艺术
收藏 引用
《汉字文化》2024年 第3期 61-63页
作者:周思嘉扬州大学文学院225009 
作为“中之龙”,辛弃疾笔力雄浑,风格多样,其独特的领悟力和开创性熔铸诗文而成。本文旨在就辛弃疾的一类作——对话体展开研究,从“雅与俗”的角度,具体分析稼轩的对话艺术。其中,稼轩的部分对话体在抒情、言志、气格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吴伟业对辛弃疾以文为词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收藏 引用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 第5期28卷 106-108页
作者:赵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明末清初著名作家吴伟业为了表达明清易代之际的家国兴亡之悲、出仕两朝的身世沉浮之感,其宗法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手法,善于铺叙、用典,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突破了辛的局限,注意意境的营造,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收藏 引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5期18卷 37-42页
作者:徐安琪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 
对于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学界至今意见分歧。这个命题是否成立 ,作为对辛弃疾的审美评价有何涵蕴 ,在学理上应该还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本文检阅了“以文为词”说的来源和形成历史 ,及在流变过程中所包含的意义 ;探讨了辛弃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韩愈“文为诗”对后世“以文为词”之影响
收藏 引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 第3期43卷 5-9页
作者:陆有富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文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等,其目的是对抗诗歌格律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而采取的一种诗体革新手段。诗虽属不同文体,后来之辛弃疾、陈维崧等人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稼轩《贺新郎》
收藏 引用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3期48卷 1-13页
作者:陶文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辛弃疾兼学苏轼和张元幹,“诗为”,创作了抗金主战为主旋律,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多种艺术风格的二十三首《贺新郎》。他在中点化前人诗句,隐括前人诗篇,描绘并评论友人诗境,运用诗的比兴寄托手法,使其《贺新郎》兼具诗特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方岳初探
收藏 引用
《时代文学(上半月)》2006年 第6期 79-80页
作者:朱秀敏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方岳是南宋晚期江湖派的重要作家,他诗文兼擅。他的作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似乎有些狭窄,但从其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都可找到其独特的地方,他孤峭刚傲的性格使他的作品中透着一股凛凛生风的刚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辛自我形象的塑造
收藏 引用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 第3期25卷 74-77页
作者:范垂新大连工人大学社科系116001 
的自我形象,有直接刻画和间接刻画两种方式。既刻画了现实中真实的自我形象,也刻画了超现实艺术境界中理想的自我形象。并比兴寄托等手法,通过对历史人物、香草美人及梅竹松石等外物的描写,间接地塑造了自我形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陈亮的“养气”思想及其对爱国创作之影响——并论龙川爱国的基本风貌
收藏 引用
《中国韵文学刊》2017年 第2期31卷 76-80页
作者:范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陈亮屡屡提到"养气",从他对"浩然之气"的解读可知,陈亮所谓"气"的两大内核是"勇"和"才",这是他抗战、事功思想的集中体现。陈亮提出"养气"思想是因为南宋朝廷萎靡不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稼轩古文辞赋手法运用之探析
收藏 引用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1期28卷 10-15页
作者:耿光华 张朝辉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辛弃疾其独特的创造性在中开辟了新的语言方式,借鉴古文辞赋手法融入的创作之中,丰富和发展了体的艺术手法,成功开创了史上"以文为词"的艺术领域。通过具体作品探析辛对古文辞赋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及稼轩在借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