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以物观物"
55 条 记 录,以下是31-40 订阅
视图:
排序:
纸为纸——颜海蓉的水墨实践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17年 第14期 106-113页
作者:杭春晓 
当颜海蓉用浆糊替代墨时,她的水墨实践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何惊喜?因为纠缠水墨许久,许久的笔墨问题得化解。颜海蓉用毛笔书写浓淡不一的浆糊,再覆不同颜色的纸。层层叠压的宣纸因透明性显现出“被书写的浆糊”,犹如笔墨。这是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代绘画的"写实"画风研究——北宋的宫廷花鸟画为例
收藏 引用
《美术大2004年 第1期 28-29页
作者:张红宇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它所反映的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运用多彩的优美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很多艺术表现手法,这些和当时社会都有着密切联系。 宋代的绘画,大多数受宋代理学的影响。我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生美学视域下的王国维美学思想再解读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4年 第10期 22-28页
作者:徐开元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立足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脉络,王国维被公认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考察近四十年的研究现状,如何变被动的、他律的阐释为内在的、参与的传承是重新打开王国维美学思想意义空间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生生美学”的视域下,王国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易》中审美范畴的辩证沟通
收藏 引用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8年 第2期 61-64,81页
作者:高焕春 
《周易》作为一部“弥纶天地,无所不包”的古代珍贵典籍,不但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著称于世,而且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审美范畴,对后世美学和艺术深远的影响。《汉书·艺文志》称《周易》为“文艺之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双向的文本——《问学品艺录》序
收藏 引用
《明日风尚》2016年 第2期 88-89页
作者:李向伟南京师大美术学院 
才一年多不见,祥民又有近二十万字成书《问学品艺录》出版,其笔耕之勤,成果之丰,令人惊叹!祥民的高产固得益于其文思敏捷与多年积累,也与他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敏锐意识有关。英哲波普尔曾云:"真正的哲学问题总是根植于哲学外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怎样理解“无我之境”的“无”
收藏 引用
《阅读与写作》1994年 第10期 13-15页
作者:孙景阳 
与西方古典美学和艺术着眼于从主客体的对立和区别中去认识现实不同,我国传统美学和艺术更着重于从主客体的统一中去把握现实。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主世界(思想、感情)和作品所反映的客世界(生活、景)相互熔铸的产,是情与景、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收藏 引用
《社科纵横》1997年 第3期12卷 57-58页
作者:李玉田 
试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李玉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因其论述过于简约,故论者纷纷。下面仅就两种境界的内涵作一粗浅的论述,求艺术之“合理内核”。王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两望”油画展作品选登
收藏 引用
《广州文艺》2015年 第4期 2-3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一开篇就总括式地把词之境界分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他解释道:"有我之境,,故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用西方的说法,便是主(s...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沉默与言说——2015年札记
收藏 引用
《诗歌月刊》2016年 第1期 87-93页
作者: 
1 支撑和成就一个艺术家(包括作家、诗人)的,首要的是他身上整体的直觉,混沌却鲜明的倾向和意识,而非那些东拼西凑、乱七八糟的知识、概念、伪装、姿态、立场。而直觉背后,是独特的人格、热力、气质,是整个的人,是小宇宙,是他对世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中国当代雕塑“语”略述
收藏 引用
《雕塑》2016年 第5期 50-51页
作者:钱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有我之境,,故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前句讲"自我"存在于过程中,万皆备于我,后者说忘我和,我随而化。我之有无影响着对的认知,同样,通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