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以诗为词"
3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悲哀的扬弃与受容:仁宗朝士人赴任之际的“以诗为词”与豪放的初成
收藏 引用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年 第2期 437-466页
作者:王雨非 周相录泰州学院人文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范仲淹有《渔家傲·秋思》一。欧阳修称范仲淹是“穷塞主”,并作同题送别王素,后世评论者多称赞范而贬欧。范仲淹之作属于咏怀,因情感的注入而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欧阳修所作之则是一首送人赴任,产生在送人赴任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刚运柔”与“以诗为词”:苏轼《江城子·记梦》新探
收藏 引用
《语文学习》2023年 第1期 42-45页
作者:李建军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下简称《江城子·记梦》)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悼亡,该风韵奇绝,泽被后世,被誉“千古第一悼亡”。该已被选入多种选本,并进入高中语文教材,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关于该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再论苏轼史定位——兼及如何打破“婉约”“豪放”二分法
收藏 引用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 第3期39卷 21-26页
作者:宋学达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学史上对苏轼的定位,主要有“豪放”“以诗为词”“东坡范式”三种重要说法。“豪放”从风格论出发,并不能完全涵盖苏轼的全部艺术特质;“以诗为词”作一种创作方法,亦非苏轼所独有;唯有作传统“体派论”的现代发展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轼的“以诗为词
收藏 引用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0年 第6期 4-6页
作者:沈祖棻 
一个大作家总是自己的创作特色将他自己和其他作家区别开来。同时,创作特色显然并不是什么单一的东西。它们往往自己丰富复杂的呈现,反映了作家的精神面貌和艺术手段的丰富复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坡“以诗为词”辨
收藏 引用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 第5期25卷 10-13页
作者:王佺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以诗为词”是现当代学研究中的常见术语。对其概念的合理解释有助于促进宋流变史的研究和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在辨析各家观点的前提下,主张从艺术感受和审美直觉的角度,理解东坡“以诗为词”的创作特征,尽可能地弱化艺术研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以诗为词”“”谈起——与万云骏先生商榷
收藏 引用
《学术月刊》1981年 第5期13卷 65-69页
作者:刘初棠 
万云骏先生在《试论宋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评价问题》一文中,引严羽和元好问的评,证苏(轼)、辛(弃疾)“‘以诗为词’‘’就是‘文字,才学,议论’”,“缺乏比兴,缺乏形象”,“不利于的艺术上的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综合研究的视角探讨苏轼
收藏 引用
《文学艺术周刊》2024年 第3期 11-13页
作者:林逸灵南京师范大学 
一、综合研究苏轼近代美国心理学家S.阿瑞提在其《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到:“天才是由于在一个人的心灵当中各种文化要素产生了有意义的综合……实际上,有意义的综合就是创造过程本身,它是那样富于意义,并且不可预料。”[1]苏轼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体功能的变化看苏轼“以诗为词
收藏 引用
《中国韵文学刊》2013年 第3期27卷 77-83页
作者:姚菊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体功能变化的角度观照苏轼的"以诗为词",可知功能指向的变化决定了苏轼作的整体艺术风貌及音律形式的变化。通过对于杭州的考察,苏轼早期对于体是歌交往酬赠的功能介入的;与柳相比较,苏的章法脱胎于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宋代“”现象及其学意义
收藏 引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 第6期37卷 166-171页
作者:张振谦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 
破体文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属于韵文,故其间往往借资渗透、互相参用。""的理论命题虽然至明代才首次出现,但作宋代的代表性文体,的影响在宋代已颇突出,秦观可视代表。北宋中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王安石“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
收藏 引用
《文教资料》2012年 第26期 104-106页
作者:姚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安石作较少且精品不多,但在北宋史上却有特殊意义。他有意识地以诗为词,融,将原本只属于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引入的创作中,开拓了境,打破了的严格分界,提高了体的地位,苏轼的“以诗为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