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优伶"
38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表情”溯源现代戏曲理论之建构
收藏 引用
《中国文艺评论》2015年 第3期 74-80页
作者:罗丽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戏剧研究室 
曾有研究者从梅兰芳重视'表情'切入,研究了梅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京剧精神'(推及戏曲美学精神)的表述,总结出这些不是梅对其表演艺术经验的完整总结,而是受他人影响替他人表述——梅兰芳并不真正理解京剧的美学精神,以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天柱外史氏之《皖优谱》述评
收藏 引用
《黄梅戏艺术》2011年 第3期 23-30,57页
作者:李峰不详 
《皖优谱》系皖籍考古学家程演生,别号天柱外史氏的一部戏曲专著。成书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安徽戏曲发展史奠基之作。然迄今为止,对其研究甚少。本文拟通过对文章研究现状以及意义,史料内容梳理分析,以期探求其在戏曲发展中繁盛缘由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用程式去创造角色
收藏 引用
《大舞台》2008年 第5期 74-75页
作者:赵素平 
  中国戏曲表演程式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戏曲演员的漫长艺术实践,对自然形态和生活进行概括、提炼、积累,并进行艺术的夸张、变形,规范形成的戏曲舞台上的"唱、念、做、打"及"音乐、曲牌、锣鼓"等表现手段和一整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视与戏曲“嫁接”必将花团锦簇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00年 第5期 26-28页
作者:陈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粤剧原创与京剧移植——两个昭君艺术形象对比
收藏 引用
《南国红豆》2009年 第3期 27-28页
作者:侯穗光 
经典粤曲《昭君出塞》脱胎于粤剧长剧《昭君出塞》。据史料介绍,1953年,香港真善美剧团在越南西贡首演了马师曾创作的粤剧《昭君出塞》,芳华绝代的红线女手抱琵琶如泣如诉弹唱的一曲咏叹调倾倒广大戏迷,《昭君出塞》一曲后来成了红腔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漫谈元代倡优与娼妓
收藏 引用
《寻根》2007年 第5期 31-35页
作者:杨碧 
元代既有从事音乐歌舞及戏曲的倡优或优伶之家,又有专事色情的娼妓之家,都属于贱民之列。倡优或优伶这些民间艺人,对元代文化艺术如音乐、舞蹈、杂剧等的发展及散曲的传播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除了一一部分有名的艺人外,大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表演心理的注意力漫射机制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05年 第14期 88-89页
作者:刘宽营 
舞台注意,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中心理技术十大元素之第四元素,是话剧表演技巧的组成部分.斯氏认为:注意集中应当完全占据整个演员,包括他的思想、才智、意志、感情、记忆和想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尚长荣:小舞台演绎大人生
收藏 引用
《大舞台》2005年 第4期 52-55页
作者:郑标 
有机会和戏剧大家对面座谈,感受他的艺术气息,实在是一件喜事.记录下来,与别人分享更是一件美事.(文中"郑"为记者郑标,"尚"为尚长荣先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梅艳芳菲——电影《梅兰芳》与《霸王别姬》之比较
收藏 引用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 第6期 59-60,58页
作者:胡珍珍 胡子希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霸王别接》是陈凯歌导演的经典之作,2008年末,陈凯歌导演的另一部以京剧演员为题材的电影《梅兰芳》公映。此片一经公映,引起了一股比较《霸王别姬》与《梅兰芳》的热潮。本文将从剧中人物以及影片所反映的人物精神作对比,将二者进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戏曲旦角演员表演能力的提高
收藏 引用
《影剧新作》2016年 第4期 165-168页
作者:张钰鄱阳县赣剧团有限责任公司 
戏曲旦角最早源于宋金杂剧中的'装旦',是传统戏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行当。有时与生角并重,有时比生角更胜一筹。如京剧早期名旦梅巧玲、徐碧云、陈德霖、王瑶卿,后来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都是能够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