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侧鼓音"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繁盛期青铜乐钟的编列研究(上)
收藏 引用
乐艺术(上海乐学院学报)》2001年 第2期 27-39页
作者:陈荃有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研究>编辑部编辑博士北京100036 
本文总结研究自春秋初期至战国中期出土的各类各式编钟 ,对近年新郑出土的编钟编膊、太原金胜村编膊、淅川王孙诰编钟及曾侯乙编钟等特殊个例进行了重点分析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乐考古测研究的误区──铜“双”及其“生律法倾向”、“律制”研究评析
收藏 引用
《中国乐学》1995年 第1期 57-72页
作者:秦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乐考古测研究的误区──铜“双”及其“生律法倾向”、“律制”研究评析秦序前言铜"双"及有关推论的提出先秦青铜编钟每钟双(每钟正、部位可击发出两个不同的基频,并运用于乐实践)的规律被发现、揭示并得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和”、“穆”辨
收藏 引用
《中国乐学》1992年 第4期 119-130页
作者:吴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曾侯乙编钟出土以前,历代学者对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有关七声阶名的某些文字歧异尽管解释不一,但对其指黄钟均七声,对“和”为变宫、“穆”为变徵并无异议。1979年曾钟铭文出土以后,黄祥鹏先生在《释楚商》与《释穆和》两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楚乐的分期与演进
收藏 引用
《江汉考古》1991年 第1期 82-90页
作者:李幼平 
乐艺术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批楚乐文物的发现,既开阔了人们认识楚艺术的眼界,更为全面研究楚乐文化提供了新材料、开辟了新领域。本文拟利用近年笔者所辑散见不同书籍、报刊上发表的乐文物资料,结合对其中部分材料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戎生编钟的乐学内涵
收藏 引用
《中国乐学》1999年 第4期 43-52页
作者:王子初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本文介绍了北京保利博物馆所藏 1 6件戎生编钟的保存、形制纹饰和内腔结构概况 ,对编钟结构和纹饰的科学内涵、调锉磨手法进行了乐学研究 ,对编钟的现存响作了频测试研究和阶结构分析。并依据以上各项研究的结果 ,为戎生编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繁盛期青铜乐钟的编列研究(下)
收藏 引用
乐艺术(上海乐学院学报)》2001年 第3期 15-24页
作者:陈荃有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研究>编辑部编辑北京100036 
本文总结研究自春秋初期至战国中期出土的各类各式编钟,对近年新郑出土的编钟编 、太原金 胜村编 、淅川王孙诰编钟及曾侯乙编钟等特殊个例进行了重点分析,同时对此期出土于我国南 方的乐钟编组情况也进行了实例分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先秦编钟“双”规律的发现与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乐学》1990年 第3期 55-66页
作者:秦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中国商周时代的钟类乐器,尤其是西周以来成编使用的甬钟和钮钟,具有独特的形制:扁圆的钟体,两端(铣部)突出前伸,钟体上还有刺状的“枚”,令人一见难忘;而且,其高的特点,与西欧及佛教的圆钟或梵钟,亦迥然不同。北宋沈括在他的不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晋侯苏钟的乐学研究
收藏 引用
《文物》1998年 第5期 23-30页
作者:王子初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一晋侯苏编钟14件,于1992年8月被盗掘出土于山西曲沃北赵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8号墓,随后被走私到香港,同年12月由上海博物馆购回入藏(编号73627~73640)。1992年10月起,北京大学考古系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天马——曲村遗址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西汉南越王墓句鑃的乐特征及乐学意义
收藏 引用
《广东艺术》2009年 第3期 10-13页
作者:孔义龙 曾美英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句鑃是青铜乐器家族中很有代表的乐器,这种代表性主要表现在其本土性、形制特征、预设性、文化的传播性及对性能探索的成败性等多个方面。笔者2006年3月有幸参与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乐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古代乐器之王 编钟家族中精致小巧的纽钟(上)
收藏 引用
《广播歌选》2011年 第8期 38-41页
作者:王清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 中国音乐史学会 东亚音乐考古学会 
在上几期中,我们欣赏了编钟家族中高贵威严的镈以及璀璨夺目的甬钟,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最后一位成员——纽钟。之所以谓其精致小巧,是因为与镈、甬钟相比,纽钟的体量要小很多。从目前所见的实物来看,绝大多数纽钟通高均在30厘米以下,重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