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修改习作"
1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任务驱动拓想象 情境畅想展创意——四下《我的奇思妙想》习作教学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设计》2024年 第1期 72-74页
作者:费浩芳浙江省海宁市南苑小学 
【教学目标】1.发挥想象,写出想要发明的事物。2.能够借助图示,清楚地介绍自己想发明的东西的样子和功能。3.能够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习作。4.培养热爱习作、大胆合理想象的习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有你,真好”习作设计
收藏 引用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9年 第12期 31-32页
作者:时珠平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教学目标】1.能选择一个人,运用第二人称叙事并把事例写具体。2.能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还原当时的场景并在叙事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3.能简单评价同伴的习作并根据要求修改习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玩出习作新“花”样--四年级上册习作《记一次游戏》教学设计与点评
收藏 引用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年 第12期 16-18页
作者:陈洪波 曹鸿飞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罗峰实验学校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25000 
【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结合游戏流程图,按顺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感受游戏的快乐。(重点)2.通过对比例文、联系单元课文,写出印象比较深的地方。(难点)3.运用修改符号初步修改习作。拓展性目标:结合游戏体验,尝试写出游戏过程中的心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借例文搭支架,把事物介绍清楚——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新教师》2020年 第10期 76-77页
作者:季科平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小学 
【教学目标】1.通过读懂例文,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知晓可以分几部分把事物介绍清楚,体会说明的准确性。2.通过学习例文,借助习作提纲,搭建习作支架。通过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清楚自己喜欢的事物的主要特点,分几方面把事物介绍清楚,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设计习作修改单,助力学生习作修改——统编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教学偶得
收藏 引用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2023年 第7期 60-60页
作者:崔丽霞三门峡市崤函小学 
在小学第三学段,学生应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我在无数次的习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教师对于学生修改习作缺乏具体的指导,让学生漫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借助写作支架 提升思维品质——“故事新编”提升课习作设计
收藏 引用
《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 第27期 33-34页
作者:翟佳莉建湖县秀夫小学江苏盐城224700 
【教学目标】1.选择感兴趣的故事,借助图表支架、例文支架,创编故事。2.能根据习作评价标准和同伴的建议修改习作。【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确定故事一、情境创设,回忆方法1.师:孩子们,咱们学校的校报《青荇报》准备开辟一个“‘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来编童话”(三上)习作教学及评析
收藏 引用
《小学语文教学》2024年 第28期 38-40页
作者:马莉(设计) 赵一鸣(设计) 王林波(评析)浙江杭州市富阳区富春三桥小学 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永昌镇小 
教学目标:1.能借助教材提示的词语,发挥想象,从时间、地点和事件三个方面构思童话故事。2.能仿照例文,根据童话特点,展开丰富想象,创编童话。3.能通过自读初步修改习作,形成修改习作的意识。4.能在创作童话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童话的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名字的故事”习作设计
收藏 引用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9年 第11期 22-24页
作者:程明敏巴蜀小学 
【教学目标】1.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和提出关于自己以及同伴名字的小问题,主动分享自己名字的来历等趣事。2.学习和运用习作小妙招,把自己名字的故事写得清楚、具体、有条理。3.学会根据习作评价量表进行自评、互评,以及乐于修改习作的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紧扣题眼 表达“快乐”感受——四下“我的乐园”习作教学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设计》2021年 第1期 95-96页
作者:周淑菲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教学目标】1.明确“我的乐园”是什么,并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乐园的样子。2.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写清楚自己在乐园里的活动,表达出快乐的感受。3.能够对照评价标准,同桌相互评价、修改习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巧用“心跳”支架 实现“画”“文”转换--四上“我的心儿怦怦跳”习作教学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设计》2021年 第34期 40-42页
作者:黄静浙江省衢州新星小学 
【教学目标】1.能选取一件令心儿评评跳的事,借助“心电图”把事情经过讲清楚。2.聚焦“剧烈跳动”时刻,从“内心感受”和“身体反应”两个角度,借助积累的词语把自己的感受写清楚。3.能根据习作要求及微课提示,学会自己修改习作。【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