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俳优"
2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俳优侏儒的出现及其在戏曲生成中的作用与价值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7年 第3期38卷 70-76页
作者:陈友峰中国戏曲学院 
俳优和侏儒在古代戏曲艺术形成中发挥着极为特殊的作用,它们与倡优、女乐构成了宫廷伎乐文化四大主体成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及其宫廷供奉的特殊身份,赋予它们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极为丰富的政治使命。使其从较纯粹的艺术角色一变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俳优与戏曲:历史渊源与表演特征
收藏 引用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3年 第4期 68-77页
作者:戴楚雯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南京210000 
中国古代的俳优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作为统治阶层豢养的奴隶,地位卑微却又接近最高权力,既受到恩宠却又被人鄙夷,故而这一群体养成集自卑与智慧于一身的人格。随着宫廷文化下移,包括俳优在内的大批宫廷艺人流落民间,将自身携带的宫廷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史实、传闻与历史书写——中国戏曲、曲艺史中的俳优进谏传闻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8年 第3期 125-133页
作者:祝鹏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书写、记录与权力紧密相关。俳优进谏传闻是中国古代典籍中一种常见的叙事题材,并成为戏曲、曲艺史书写的有机组成。传统的优谏传闻被士人用来宣扬"君贤臣直"的儒家之道,在书写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虚实相间的题材。现代学者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艺术评论走向俳优美学和生命哲学——邵养德先生学术研究述评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4年 第12期 132-133页
作者:贺文荣中央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2013年7月30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受表彰的美术史论家共25位,西安美术学院邵养德教授名列其中。邵养德先生曾以发表在1981年《美术》第9期的《创作·欣赏·评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是"说唱俑"还是"俳优俑"?——汉代崖墓"说唱俑"考辨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5年 第4期 97-101,159页
作者:于天池 李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00875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研究室100011 
1957年四川天迥山汉代崖墓出土的著名陶俑以及在此前后四川其他地方出土的陶俑一直被人们称为说唱俑。这一定论,在文学艺术界,尤其是戏曲曲艺界影响甚大。本文认为:根据汉代文献尚未有"说唱"一词,汉代也没有说唱伎艺,说唱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隋唐俳优“戏弄”表演研究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7年 第12期 106-110页
作者:成军中原文化艺术学院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依据王国维"以歌舞演故事"之戏曲界定,隋唐时期的"弄参军"(参军戏、弄假官)、"弄孔子"、"弄假妇人"等各种"戏弄"已具戏曲雏形。这些杂戏在角色分工、歌舞叙事、宾白科介、滑稽表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汉代“俳优与舞伎对舞”图像探论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年 第6期 28-36页
作者:黄竞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广州510275 
一般情况下,若一幅图像中同时出现了男性俳优和女性舞伎两类演员且他们展开了互动式对舞表演,则可确定为“俳优与舞伎对舞”图像。据以上标准进行辨认,可以发现今存此类图像至少七十七件,它们出土自我国八个省份、十六个地级市,年代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汉画中的俳优形象
收藏 引用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 第2期33卷 21-35页
作者:季伟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汉画中的俳优形象,形体上有侏儒、健硕、常人、精干等四类;其参与的百戏形式有击鼓类、舞蹈类、手戏类、力技类和百戏杂陈类等;汉画中的俳优不但能言善辩智慧超群、且具有技艺高超诙谐幽默的特点;汉画中的俳优折射了汉代社会娱乐的谐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我国古代俳优的讽谏艺术
收藏 引用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 第1期19卷 80-84页
作者:李晓云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文科处西宁810008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理想总虚化,言行方显真——士与俳优之间的错位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7年 第2期23卷 25-27,39页
作者:张爱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士是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知识阶层,与现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约略相当;而俳优是我国古代具有俳谐性质的综合技艺表演者,以语言见长,以戏笑为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两者的职能与作用发生了错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