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傈僳族"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创作与复制:傈僳族农民画家的实践模式
收藏 引用
《民艺术》2021年 第5期162卷 149-157页
作者:薛其龙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创作与复制原是一对相悖的艺术词语,却被傈僳族农民画家黏合在一起,这挑战了长久以来的认知经验。从事农民画艺术实践的傈僳族农民画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大量的复制来完成艺术生产,呈现出一幅作品中、系列版本间、整体关系上的创作与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空间建构与认同表征——古永傈僳族仪式体系的视觉人类学考察
收藏 引用
《民艺术》2017年 第4期137卷 38-43页
作者:熊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空间既是自然世界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建构出的文化要素。它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用以视觉生产的原料,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在腾冲古永傈僳族仪式的"自我呈现"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对空间的表述、组织和建构。仪式性的空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传承方式与艺术传统的生成——基于对怒江傈僳族民歌的研究
收藏 引用
《思想战线》2012年 第1期38卷 135-136页
作者:罗梅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 
任何民间的口头艺术传统在形成其固有模式之时,已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传承方式。体现出相应的约定性。艺术传统中部分文化程式的生成受到传承方式的影响,同时传承方式在不同时代的选择亦受制于既有的艺术传统。对怒江傈僳族的歌唱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哦”的文化内涵
收藏 引用
《民艺术研究》2010年 第2期23卷 70-74,112页
作者:彭小希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舞蹈的社会功能也发生着变化,但舞蹈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具有保存、传承、发展人类文化的特殊功能。生活在云南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因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独具民风格特征的民间传统舞蹈"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督教在传承傈僳语言艺术中所起的作用--以傈僳族对偶艺术为例
收藏 引用
《思想战线》2012年 第3期38卷 131-132页
作者:金杰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云南昆明650091 
1914年末,僳僳语①拼写方案得到初步确定,僳僳《圣经》翻译工作随即展开。翻译组从木刮傈僳口传诗歌)中寻找词汇来表达《圣经》内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傈僳族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
收藏 引用
《中央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 第6期18卷 44-49页
作者:陈一 
傈僳族历来信奉原始宗教,至今仍有孑遗,并成为傈僳族传统文化积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这一古老民传统文化中的其他部分,如文学、艺术、科技、道德、法律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华民共同体发展形成的鲜活见证:20世纪以来德昌傈僳族女性服饰流变研究
收藏 引用
《民学刊》2022年 第9期13卷 90-99,162页
作者:吴济池 刘兴全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225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德昌是四川省境内傈僳族人口最多的县,傈僳族女性服饰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表征,20世纪以来,在服饰形制、装饰图案、装饰材料和色彩搭配等多方面产生了变化。本文以此流变为依据,探究该地区女性服饰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挖掘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遗”视野下傈僳族民间舞蹈嘎且且撒勒的审美意蕴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16年 第8期 109-111页
作者:张伟四川传媒学院音乐舞蹈系 
嘎且且撒勒是傈僳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包含很多种不同的曲调、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舞步,表演时往往是一曲接着一曲,连续不断直到跳完为止,已于2009年评选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嘎且且撒勒是傈僳族原始歌舞艺术的活化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飞出峡谷的和谐——从“摆时”看傈僳族多声部民歌
收藏 引用
《民艺术研究》2010年 第1期23卷 58-61页
作者:龚梅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 
傈僳族主要居住在我省怒江地区的一个少数民,其多声部民歌合唱"摆时"曾登上国内外和我省青歌赛的舞台。本文试图通过对"摆时"的分析研究,探索傈僳族多声部音乐的特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怒江州福贡县傈僳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特征及演变初探
收藏 引用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 第1期 47-51页
作者:彭小希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在云南西北部被誉为"东方大峡谷"的怒江流域,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笔者以在怒江州福贡县对傈僳族传统舞蹈的考察为依据,通过对该地区代表性民间舞蹈"哇其"和"迁俄"的分析,探究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