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儀式"
1,120 条 记 录,以下是31-40 订阅
视图:
排序:
知荣辱 讲文明 树正信 促和谐——“玉佛寺觉群佛教文化艺术基金”成立暨《倡议书》发布仪式在沪举行
收藏 引用
《中国宗教》2006年 第6期 16-17页
作者:朱良镅 曹曙红 
5月15日,和煦的春风在繁华的外滩流连忘返,也吹进了隐于闹市之中的幽静兰若--玉佛寺.这天上午,'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玉佛寺觉群佛教文化艺术基金'成立暨发布仪式在玉佛寺觉群楼举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庆“秀山花灯”仪式艺术研究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1期35卷 77-80,84页
作者:崔鸿飞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分析与探讨了重庆市"秀山花灯"仪式艺术的表征性、隐喻性和功能性意义,认为通过对仪式艺术形式及内容的解读,可以直接进入仪式表达的核心,进而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艺术来传递思想、表达意义以及仪式艺术场域的形成与宗教意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纪录片人的提案仪式与文化表演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年 第2期44卷 105-113页
作者:丰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提案(Pitch)的出现即是全球消费主义和创意经济对文化生产机制和生态影响的一种表征。纪录片提案的舞台,是纪录片人呈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建构自我的平台。一项经济活动演化为纪录片人具有仪式象征意味的文化表演,这为我们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仪式·政治·诗学:当代博物馆艺术品展示的叙述策略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 第4期39卷 80-84页
作者:施旭升 苑笑颜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艺术研究院 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部 
当代博物馆为了完成对人的创造、物与关的历史和人类心灵的历史的讲述,采用了多种叙述策略。首先,博物馆通过缔造仪式,将展示物品置于空间情境中来进行叙述;其次,当代博物馆与意识形态和权力控制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博物馆在西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颂歌》的内在结构及其仪式化——格奥尔格的《颂歌》的结构解析
收藏 引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20卷 1-12页
作者:杨宏芹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颂歌》是德国著名诗人斯特凡·格奥尔格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关于这部诗集是不是欧洲文学传统意义上的"颂歌",西方评论界素有争议。本文通过对《颂歌》18首诗歌的结构分析,认为《颂歌》继承了欧洲传统的用于礼拜仪式的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仪式与政治——从《上海书坛》看1950年上海评弹的革新与守旧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年 第1期 182-189,200页
作者:解军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上海解放后,新政权开始了对包括评弹在内的艺术进行改造。但是,政府对于评弹这门艺术的政治改造,一开始是"温吞水"式的。这个改造的过程,在1950年表现为年初的艺人并没有协调好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通过作为仪式的研究班学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仪式化影像的伦理性
收藏 引用
《民族学刊》2022年 第3期13卷 84-91,147页
作者:袁智忠 杨璟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西南大学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所 西南大学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重庆400715 
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仪式本身就是具有伦理性的活动,仪式进入电影就形成了仪式化影像。电影具有伦理性,电影不仅记录和表现了人类共同的仪式文化,在仪式与电影伦理性的双重作用下,仪式化影像也具备了伦理性。仪式化影像首先通过象征(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互联网时代的影像生产与传播——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研讨会综述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4年 第12期 191-192页
作者:鲜佳 朱怡璇 李金秋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200072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100875 
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影像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提供了新的平台。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视等影像媒介进行了新的技术/艺术/文化整合,从而进入了以网络为主要表征的“新媒体时代”。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凯吉尔:“担忧的仪式:生物技术与文化”
收藏 引用
《哲学动态》2005年 第11期 73-74页
作者:庄友刚 
生物技术的发展被认为给人类生命的未来带来了潜在的不可逆转的威胁,由此产生了一种忧虑文化。这种文化在宗教的、政治的和艺术的文化界限内被思考和建构。这一逐渐显现的文化,可以用回应生物技术威胁的三种理想型的观点为例证来阐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仪式·狂欢·符号--延安时期新秧歌剧的受众心理及模式研究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3年 第2期 74-81页
作者:汤梦箫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新秧歌剧作为延安文艺的主要形式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受众角度出发,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论述此时的文艺工作者是如何通过建立和改写秧歌剧中的仪式感、狂欢体验、符号转换三个层面实现与受众成功沟通、从而建立&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