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儀式"
1,120 条 记 录,以下是71-80 订阅
视图:
排序:
楚辞的文体视阈与礼乐仪式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18年 第4期 49-57页
作者:熊良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样化诗歌体式的作者,创作了骚体、天问体、招魂体、九歌体组诗和《卜居》类散文诗体,它们不仅各自具有鲜明的体式特征,而且成为了后世创作的范式。因为发生在早期仪式的语境下,不同的仪式题材和语境决定了屈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科尔沁蒙古族“博”歌舞仪式的人类学解析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年 第2期 106-110页
作者:耿学刚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通辽028000 
科尔沁"博"仪式是科尔沁传统文化中保存得较完好的民间信仰仪式,以丰富的歌舞表达其宗教内涵,体现了科尔沁蒙古族的文化特质。本文通过对科尔沁左翼中旗腰林毛都镇北腰林毛都嘎查呼日勒"博"、天亮沃德干和科尔沁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源流·仪式·功能:民俗学视野下的“凉州贤孝”
收藏 引用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1期8卷 129-135页
作者:李贵生河西学院中文系甘肃张掖734000 
"凉州贤孝"是一种起源很早的民间说唱艺术,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与敦煌变文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宋元以后,民间艺人在题材和主题上对古凉州民间说唱艺术进行改编,逐渐形成了以表现"贤"与"孝"为主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拉尔夫·埃利森对神话仪式中黑白二元对立的解构——兼论拉尔夫·埃利森文学话语中的祖先在场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 第4期29卷 87-96页
作者:谭惠娟浙江大学外语学院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无形人》的中心隐喻"无形性",是作者对美国黑人文化及其价值观长期思考的结果,这一隐喻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由自然主义抗议小说,朝注重艺术美学的现代小说转向。这一转向着重表现在作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舞蹈仪式and舞蹈艺术——运用动态形象的时空理论探讨教学与创作实践
收藏 引用
《舞蹈》2014年 第6期 56-57页
作者:陈燕敏 
从动态形象的时空理论出发,只有在时间、空间、舞者三个因素参与后才能形成舞蹈形象,随着这三个因素的转变,舞蹈形象也会发生变化。在中国存在着不同性质的民间舞蹈形式,其一是生长在民间百姓生活中,由老百姓自己跳的“原生态”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视媒介事件与仪式传播
收藏 引用
《当代传播》2010年 第5期 29-32页
作者:张兵娟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传播形态,电视媒介事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探讨电视媒介事件凝聚社会、融和情感、增进团结、传承文化、确认秩序的重要仪式功能,考察电视媒介事件的仪式传播特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贵州少数民族的仪式象征与影视创意
收藏 引用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 第3期 113-115页
作者:安燕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以贵州民族影视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充分发掘为创意基点,分析仪式的社会化功能与影视叙事的关系。对人类学纪录片《虎日》运用仪式象征成功替代现代医疗文明的实践予以分析,指出仪式在影视中可以通过其应用性转向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课堂仪式的功能及运用艺术
收藏 引用
《中小学管理》2007年 第4期 28-29页
作者:林丽 高春香南通大学教科院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表演性、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和程序。课堂仪式是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程式和规范,通过集体行动维持群体间的依附感和群体团结意识。透过课堂仪式,我们不仪可以了解课堂规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仪式的“复活”:民间泛戏剧形式在中央苏区的遗存与再造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7年 第5期 137-142页
作者:刘文辉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 
在中央苏区,民间泛戏剧表演取代传统戏曲成为乡村最活跃的戏剧演出形式之一。其主要包括歌舞杂戏表演、说唱表演、杂艺(耍)表演及游戏表演等多种形态。在革命者的改造之下,民间泛戏剧演出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凸显出革命的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仪式与艺术的关系
收藏 引用
《东南文化》2007年 第2期 88-90页
作者:周莲红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仪式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它具有象征特性、符号特性和场域特性,作为人类一套独特的话语,仪式是人类解决现实矛盾的一种超现实手段,仪式的这些特性与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