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全形拓"
3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全形拓在视觉文化中的角色转型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25年 第2期 90-98页
作者:曹简北京城市学院 
自晚清以来,全形拓不仅体现了其在文化语境中的多元融合,还展示了在形式与观念层面上的多维探索。这项技术突破了传统片作为单纯信息复制载体的框架,扩展了作为独立美学实体的文化与形式价值。其在视觉文化领域中的角色转型,标志着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墨千秋”金石器物全形技艺保护成果亮相武汉
收藏 引用
《美术教育研究》2025年 第3期 7-7页
作者:许文彩不详 
不久前,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江汉区人民政府指导,江汉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江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武汉博物馆、武汉荆楚金石博物馆承办的“墨千秋——金石器物全形技艺保护成果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幕。金石器物全形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真写照 摹形得神——试析黄怀觉先生的紫砂全形拓艺术
收藏 引用
《东南文化》2008年 第5期 87-91,I0001页
作者:盛诗澜 黄懿君无锡博物院江苏无锡214062 
江苏籍著名金石碑刻家黄怀觉先生曾于20世纪40年代时,经吴湖帆介绍,为上海著名收藏家徐俊卿摹明清紫砂器全形数十件。黄先生亲自选取其中的33件复印成《明清砂器图录》一册。该图录在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史料价值等三个方面体现出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取象与存古——晚清全形拓的两种审美视角
收藏 引用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 第5期 146-152页
作者:郭玉海故宫博物院器物部 
晚清全形拓由于制作目的不同,产生了博古清供和古器存真两种艺术风格。书画艺术家制作的古器物全形拓不求图像准确,亦不尽求自器物原件,只作为画面点缀而存在,目的在于"取象";金石收藏家制作的古器物全形拓,以留传真实图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砖花供:全形拓艺术及其与六舟之关联
收藏 引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年 第3期 105-120页
作者:王屹峰浙江省博物馆杭州310007 
全形拓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早期,著名金石僧六舟为创始阶段的代表人物,由他制作的此类作品是所知保存至今最早的全形拓原件。六舟的全形拓技法多种多样,至少包括颖、翻刻椎、原器椎及补绘等,他以其中一种或多种方法结合来制作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全形拓艺术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趋向探究
收藏 引用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4期38卷 56-61页
作者:孙超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 
技术历史悠久,清代由于金石学的兴盛,全形拓应运而生,作为清代金石学的衍生物,全形拓发挥着重要的“存古”“传古”传播作用。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全形拓的制作流程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它的内在流变动因,有“传古”考据与鉴赏审美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全形拓、墨博古画的传承与发展
收藏 引用
《书画世界》2022年 第6期 68-71页
作者:杨林安徽黄岳画院 徽州碑林艺术馆 
本文主要讨论了全形拓与金石学、清代碑学的关系,全形拓、墨博古画的缘起与传承,阐述了对全形拓,墨中国花鸟、山水画创作的体会和思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媒介视角下的古物观看:全形拓及其补绘画的图像转译
收藏 引用
《美术大观》2022年 第7期 74-77页
作者:冯葳中国艺术研究院 
全形拓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饱含工个性化的设计思路,其主观性的意图引发了古物图像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转译”现象。同时,借由全形拓为物质媒介而创作的全形拓补绘画,作为一种全新的绘画表现形式也改变了古物的观看与传播形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形可传神 亦佐金石——浅析山东博物馆所藏全形拓的文献价值
收藏 引用
《山东艺术》2021年 第5期 56-65页
作者:张祖伟山东大学 山东博物馆 
全形拓是中国古代一种在纸张生表现器物立体图形的复杂传技法,因极具观赏性与实用性,清代嘉道年间诞生之初,即备受到金石学家的青睐。但至民国,随着西方摄影、印刷等近代影像呈现技术的强力冲击而急速衰败,现在几近消失。在非遗保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仪阁与早期全形拓
收藏 引用
《西泠艺丛》2020年 第12期 20-26页
作者:王艳明河南大学艺术学研究院 河南大学宋代艺术研究所 中国美术学院 
学界对早期全形拓产生于何时何地尚不明确,种种迹象将源头指向清代乾嘉之际的嘉兴。当时金石圈对"全形拓"和"全形"已有共识,北京和江南藏家已用全形拓本传播藏品。清仪阁周围有少数优秀工制作全形拓,虽费时费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