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从康熙至乾隆年间(1661年—1795年),历经三朝盛世,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历史上称为"康乾盛世"。在这样的背景下,绘画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达到了清代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从而形成了北京和扬州,一南一北两个艺术与文化的中心。清皇室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汉地文化,吸收了大量文人画家和绘画巧匠为其服务,以满足对文化和艺术的需求,促成了清代宫廷绘画的迅速发展,
摘要:八旗诗坛从顺治朝崛起,于康熙朝兴盛,至乾隆朝而繁荣,在清代诗坛上以雄富的才力和卓荦的气概自成一队,既显名于当时,又影响于后世,成为中国诗坛上一支不可取代的生力军。八旗诗歌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并对丰富和繁荣清代诗坛做出贡献,与其具有独特的风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有清一代,八旗诗人几近千家,如此庞大的诗人队伍,当然会在风格上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诗人经历的差别,以及他们对前代诗人不同的偏爱、不同的艺术追求。
摘要:论八旗文学之分期张佳生“八旗文学”是指八旗制度产生直至解体这一时期由旗人创作的文学。在研究满族文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处于八旗制度之中的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处于同一生活环境之中,尽管他们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是相同的方面却是主要的。在八旗...
摘要: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清太祖努尔哈赤设计了身后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方案."八和硕贝勒",有时泛指八旗的和硕贝勒,有时也可理解为是八个和硕贝勒.由于旗主也称和硕贝勒(和硕贝勒不一定都是旗主),所以这"八和硕贝勒"便有可能是指八旗八个旗主.
摘要:满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与满族的形成发展是同步进行的。不过一个民族的发展情况,能大致反映和表现在文化的发展上,所以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并且能够表现出这个民族的某些基本特征,满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满族文化中,可以找到许多以他们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痕迹,其中一些内容成为满族文化的基本成份和核心。渔猎和农耕是满族先人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在满族形成的初期也基本是这样。相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使满族无可选择地继承了其先人的文化传统。例如骑射是女真人的文化特征,他们以善于骑射而生存,也以擅长骑射而立国。满族在形成时期乃至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骑射一直被强调和坚持,成为满族最突出的文化特征。
摘要:八旗制度是清朝一个最根本的社会制度。"都统衡永之印"是清代八旗制度的一个重要实物证据,《八旗各营职任官员额设数目表》是反映民国北洋政府期间京畿地区八旗各营职任官员额设数目设置的重要依据和民国期间清代八旗制度继续存在的重要文献。
摘要:正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作者张次溪在自序中所云:“戏剧一道,有清一代为最盛。盖清室来自漠野,目所睹者皆杀伐之事,耳所闻者皆杀伐之声,一聆夫和平雅唱、咏叹淫佚之音,宜乎耽之、悦之。上以此导,下以此应。于是江南各地梨园子弟相率入都。”①戏曲在北京的繁荣兴旺,与八旗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旗人群体在隔绝与融合之中逐渐完成了民族文化的重构过程,而戏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摘要:说著名作家老舍是一位满族人,恐怕不会引出什么歧议。有关他的著述,差不多都要从他的出身一清代末年北京的穷苦旗兵家庭讲起。据此,一些从事民族文学创作或者民族文学研究的同志,便很自然地把老舍看成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骄傲。可是,另一种意见却不以为然。认为老舍除了族籍登记时还保留着与汉人不同的身份以外。
摘要:皇宫遗址性博物馆,由于它特殊的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而有别于其它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现今各国皇宫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情况各有所不同.
摘要: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别是满族妇女头饰是满族文化中一种独特景观,满族头饰装饰纹样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品种繁多,在传统头饰中,体现精、雅、艳、贵的整体艺术风格,有雍容华贵,落落大方,典雅之美。身为满族后裔,对满族文化情有独钟,故用绘画语言表现满族头饰装饰纹样,更能很好的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满族妇女的头饰文化,展现博大精深的历史积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一。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