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公共外交"
134 条 记 录,以下是11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2015杭州大使环球行”——一次全球性事件营销
收藏 引用
《中国广告》2016年 第2期 80-82页
作者:潘丹杭州旅游委员会推广中心 
借势国家战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平台与落地活动整合,与专业公关合作,"杭州大使环球行"活动,在诸多方面展开了全新的营销尝试。2012年起,杭州市旅委在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四大海外网络社交媒体上注册了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与中国”短视频大赛全球动员模式分析
收藏 引用
《新闻战线》2020年 第1期 91-93页
作者:钟新 王宁 张炅 王子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我与中国"全球短视频大赛是一次充满创意的公共外交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是人民日报社第一次举办全球短视频大赛,其海选式全球动员模式值得系统分析。本文从大赛公告、激励措施、宣传推广、作品评选、网民反馈等环节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纪实影像国际传播的作用与路径浅析
收藏 引用
《国际传播》2023年 第6期 22-27页
作者:孙蕾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教育专题部 
以纪录片为代表的纪实影像对于传播中华文化、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共外交领域,纪录片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跨文化对话的有效载体,通过影像文本实现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未来可从叙事手法、话语模式、艺术表现形式和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文载道,广积善缘
收藏 引用
公共外交季刊》2017年 第1期 41-45,135页
作者:胡正跃中国公共外交协会 
公共外交范围很广、平台很大、可做的事很多。人文交流是重要载体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国文化艺术界人才济济,都愿为对外交往贡献心力。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优势所在。2016年,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围绕国家重大外交课题,在促进与各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绿色设计引领京津冀发展
收藏 引用
《中国名牌》2016年 第8期 90-91页
作者:张飞龙《中国名牌》编辑部 
2016年3月29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光华设计基金会、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管委会主办,UNIDO-UNEP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联合主办,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带一路”为华侨华人提供新机遇
收藏 引用
《今日中国》2023年 第11期72卷 31-32页
作者:刘小涵 张久安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为华侨华人的事业发展带来了时代机遇和广阔空间,取得累累硕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华侨华人的事业发展带来了时代机遇和广阔空间。全球60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作为共建“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相约南京,赴一场艺术饕餮盛宴——南京国际美术展
收藏 引用
《明日风尚》2014年 第20期 14-15页
作者:付颖 
展览时间:2014年10月8日-10月14日展览城市:南京展览地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主办单位:中国侨商联合会南京布罗德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承办单位:南京利源集团南京财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由中国侨商联合会、南京布罗德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主办,南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媒体与中国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
收藏 引用
《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 第2期4卷 29-33页
作者:栾轶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北京100866 
以Web2.0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因其具有的受传一体化、去中心化、多节点传播及情感互动等众多特点,使得它成为现阶段公共外交的一个全新平台,本文从理论与实际操作两方面梳理了新媒体在中国软实力建构与传播中的作用。主要观点有:新媒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企业海外声誉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收藏 引用
《对外传播》2017年 第9期 42-45页
作者:廖秉宜 李海容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武汉大学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艺术与科学学院 
企业海外声誉与国家形象建构具有重大关联,企业海外声誉是国家形象战略的重要构成,良好的企业海外声誉有利于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反之亦然。本文从企业海外声誉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企业海外声誉现状与存在问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日韩青年人文教育合作:以“亚洲校园”项目为例
收藏 引用
《当代韩国》2020年 第4期 74-90页
作者:董亮 缪高意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青年交流是公共外交和国际人文交往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当前,在中日韩青年交流活动中,人文教育合作已经成为核心内容。三国政府已经开展了多个青年项目,涉及众多知名高校,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从政策设计角度看,中日韩通过教育交流,分享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