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六义"
3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诗”到“六义
收藏 引用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4期 31-40页
作者:董运庭 
六义”是汉代经学家的说法 ,它是经过一系列改头换面的处理“层累地造成的”。赋比兴根本不是《诗经》特有的艺术手法 ,更不是《诗经》艺术价值所在。从“诗”到“六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应重寻阐释平台 ,予以摧陷廓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经》六义之“赋”:有我之境
收藏 引用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5期4卷 97-99页
作者:李秀梅北京大学附属北达资源中学北京100080 
如果说“兴”是由“物我之间”、“无我之境”方面突显出了《诗经》中的艺术因素,那么“赋”则是通过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以营造“有我之境”,突显出了《诗经》艺术的美感基础。艺术之和谐与生活之淡泊犹如“下学”与“上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刘勰的“六义”说
收藏 引用
《学术月刊》1980年 第8期12卷 44-48,55页
作者:马白 
刘勰的《文心雕龙》,上继先秦两汉文学理论的成果,下开千余年来封建社会文学理论的先河,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的一部巨著。“体大思精”、“弥纶群言”,是它的显著特色。由于它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封建社会,又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四始彪炳 六义环深——刘勰论风雅颂与赋比兴
收藏 引用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年 第2期13卷 110-111,114页
作者:胡辉 孙玉荣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临沧677000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一部里程碑式巨著,对后世文学批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并以其体大思精的系统性、深刻性对"六义"问题进行了富有时代意的思考,如对风雅颂所作用的对象"人"与"神"做了更为明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心雕龙》之文体六义及当代意
收藏 引用
《内蒙古电大学刊》2021年 第4期 39-42页
作者:丁倩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9 
《文心雕龙》总结为文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则文丽而不淫”,针对文学创作的不同角度提出种要求。六义从不同的角度提倡作文的规范,而六义之内又可见刘勰对于文章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英语比兴用法与英美电影插曲的艺术传播效应分析——以《毕业生》插曲《斯卡波罗集市》为例
收藏 引用
《电影评介》2015年 第20期 108-109页
作者:魏美华井冈山应用科技学校 
一、汉语比兴用法比是比喻,兴为寄托。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毛诗》经学阐释与唐代“比兴”诗学观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研究》2019年 第4期 91-100页
作者:毛宣国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唐代"比兴"诗学观的演进,与《毛诗》经学阐释有着密切关系。以孔颖达为代表的《毛诗》经学以"六义"之学、"风雅比兴"之旨论诗,将"比兴"之说与现实人生紧密相联,提出"风雅之诗,缘政而作&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小议“汉赋似小说”
收藏 引用
《贵州社会科学》1990年 第2期 64-25页
作者:刘青 
“汉赋似小说”是钱钟书先生研治汉赋时所谈到的艺术见解。《管锥编》引社笃《首阴山赋》曰:“忽吾睹兮二老,时采薇以从容。于是乃讯其所求,问其所修。……其二老告余曰:吾殷之遗民也。……余闭口而不食。并卒于山旁。”钱先生认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诗经》“赋比兴”之“赋”
收藏 引用
《文史知识》1989年 第10期 23-27页
作者:褚斌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赋、比、兴是古人根据《诗经》中的作品所总结出来的三种表现手法。以前在讨论诗歌创作特点时,常常把比、兴作为诗歌创作形象思维的代称,对于'赋'则不太论及;即使附带论及时,也往往把'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岳阳楼记》的艺术与人格之美
收藏 引用
《人民公仆》2015年 第6期 88-93页
作者:范国强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 全国性社团专家评估组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 
著名作家梁衡在《〈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一文中点评:"文章达到‘三境之美’,即景物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用这个标准来分析《岳阳楼记》,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它达到的艺术高度,就不难明白它为什么称得上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