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内转式进气道"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内转式进气道与飞行器前体的一体化设计综述
收藏 引用
《实验流体力学》2019年 第3期33卷 43-59页
作者:乔文友 余安远西南科技大学燃烧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四川绵阳621010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绵阳621000 江苏省航空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 
飞行器前体/高超声速内转式进气道的一体化设计已经成为吸气高超声速推进系统研究的一个热点。从气动设计角度分析了高超声速内转式进气道及其与飞行器前体的一体化设计方法。内转式进气道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流线追踪方法、基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内转式进气道进出口宽高比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推进技术》2018年 第12期39卷 2679-2684页
作者:周航 金志光 张堃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为研究内转式进气道进出口宽高比对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设置宽高比不等的矩形进出口形状,对不同进出口宽高比组合方下的进气道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在Ma6设计点对多个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出口与进口宽高比的比值是影响进气道性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内转式进气道流动控制研究
收藏 引用
《推进技术》2017年 第5期38卷 961-967页
作者:王卫星 顾强 郭荣伟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绵阳62100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江苏省航空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6 
为了改善内转式进气道的性能,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内转式进气道的流动特征及流场控制技术。研究表明:在近壁面唇罩激波诱发了二次流,进而发展形成流向涡,造成低能流堆积,流场分布不均,消弱了进气道的抗反压能力。采用型面流场控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离散伴随的高超内转式进气道气动优化设计
收藏 引用
《航空学报》2023年 第19期44卷 51-67页
作者:王晓峰 屈峰 付俊杰 王泽宇 刘超宇 白俊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西安710072 西北工业大学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西安710072 
内转式进气道拥有较好的来流捕获能力和较高的压缩效率,但此类进气道在初步设计时无法进行局部型面调节,难以改善激波/边界层干扰导致的流动分离、二次流等复杂流动结构对进气道性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仍具有较大的优化设计空间。目前,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内转TBCC组合动力进气道设计方法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 第3期62卷 555-561页
作者:左逢源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49 
吸气推进系统是实现高超声速飞行的基石,随着对宽Ma范围内高速飞行器的需求日益迫切,涡轮基组合循环(turbine based combined cycle, TBCC)发动机等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而高效压缩的进气系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技术之一。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维内转式进气道双激波基准流场的设计方法
收藏 引用
《推进技术》2015年 第3期36卷 358-364页
作者:卫锋 贺旭照 贺元元 吴颖川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绵阳621000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所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绵阳621000 
探索了一种三维内转式进气道基准流场的设计新思路,基准流场由特征线方法设计的曲面压缩系统组成,包含一道入射激波和一道末端激波,消除了激波在内通道的连续反射。通过数值模拟对该设计思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双激波轴对称基准流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PNS算法的高超声速内转式进气道优化设计
收藏 引用
《推进技术》2017年 第5期38卷 998-1007页
作者:高琨鹏 陈兵 徐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北京100191 
为解决内转式进气道优化设计中计算代价过大的问题,将单次扫描空间推进PNS方程(SSPNS)应用于高超声速内转式进气道单目标及多目标优化设计。计算来流马赫数4.5,收缩比5设计条件下的构型,SSPNS与NS计算结果中,流场结构基本一致,出口截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微修形异型转圆内转式进气道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收藏 引用
《推进技术》2017年 第6期38卷 1218-1225页
作者:卫锋 贺旭照 陈军 吴颖川 乐嘉陵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所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绵阳621000 
利用流线追踪及微修型技术,设计了一种类水滴转圆形内转式进气道,针对该进气道开展了初步的数值与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进气道保持了流线追踪进气道前缘激波结构,微型面融合方法最大限度减少了对进气道流场的影响;Ma=6.0/AOA=2...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捕获型线对内转式进气道外压段几何与气动特性的影响
收藏 引用
《航空动力学报》2017年 第4期32卷 890-899页
作者:王娇 黄河峡 谭慧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江苏省航空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 
以直内收缩锥流场为基准流场,构建了一套内转式进气道外压段的设计与性能快速分析程序.进而以矩形捕获型线为例,研究了决定捕获型线形状、位置的3个参数(中心距、旋转角和宽高比)对进气道外压段几何与气动特性的影响,将捕获型线为矩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圆形出口内转式进气道流动特征
收藏 引用
《航空学报》2016年 第2期37卷 533-544页
作者:王卫星 郭荣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江苏省航空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绵阳621000 
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内转式进气道的流动特征。研究表明:设计状态在近壁面唇罩激波诱发了二次流,进而发展形成流向涡,造成低能流堆积,隔离段出口流场分布不均,消弱了进气道的抗反压能力。有攻角条件下,口面激波偏离唇罩前缘,激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