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内隐攻击性"
1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未成年人内隐攻击性特征的实验研究
收藏 引用
《心理学探新》2006年 第2期26卷 48-50页
作者:朱婵媚 宫火良 郑希付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州510631 河南大学教科院开封475004 
以不同质的词组为实验材料,以偏好组词为测量方法,随机抽取136名初一学生,采用被试设计来探讨状态下未成年人在不同攻击类型倾向上的差异及其与别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偏好组词法测量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未成年人同样存在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就医挫折经历对患者情绪和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年 第4期28卷 670-674页
作者:李梦文 李卫芳 贺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上海200234 郑州市第二初级中学郑州450000 
目的:以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就医挫折经历对患者情绪和内隐攻击性的影响。方法:研究一运用回忆/想象范式探讨就医挫折经历对患者情绪的影响。研究二通过点探测任务探讨就医挫折经历对患者内隐攻击性的影响,采用2(经历:就医挫折经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暴力视频游戏对不同年龄女内隐攻击性的短时效应
收藏 引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 第2期19卷 157-159页
作者:刘元 周宗奎 张从丽 魏华 陈武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目的:探讨暴力视频游戏对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女内隐攻击性的短时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2×2完全随机设计,以119名女在校学生为被试,其中中学生62人(年龄为14-18岁),大学生57人(年龄为19-22岁),用IAT对内隐攻击性进行测量。结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亲社会视频游戏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自尊的影响
收藏 引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 第6期43卷 162-167页
作者:韩陈陈 刘衍玲 魏灵真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重庆400020 
为探讨亲社会视频游戏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自尊的影响,以130名具有中等游戏经验的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单因素随机实验设计,分别玩亲社会视频游戏或中游戏15 min后,采用联想测验测量内隐攻击性自尊.结果显示:亲社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学生权力感启动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
收藏 引用
《江苏教育》2021年 第76期 36-39页
作者:富萌 钟俊丽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合肥230036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230036 
为探讨大学生权力感启动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使用权力感启动任务,借助E-prime2.0软件设计联想测验对32名大学生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高、低权力感启动组的大学生对攻击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低权力感的大学生,高权力感大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刺激物属内隐攻击性别差异
收藏 引用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 第2期3卷 93-96页
作者:叶茂林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采用偏好判断这一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探讨了不同属的刺激物对男女两内隐攻击性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 ,当刺激物的属设计为被攻击者是女时 ,男女两内隐攻击性上存在差异 ,反之 ,则不存在差异。同时还发现 ,传统的社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挫折情境对不同心理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启动
收藏 引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 第2期23卷 209-212页
作者:王玉龙 钟振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 
目的:探讨挫折情境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启动是否会受心理弹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2(挫折情境:有/无)×2(心理弹:高/低)×2(词汇:攻击性/非攻击性)三因素混合设计,以254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挫折情境对低心理弹者的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归因方式在挫折情境与青少年、外显攻击性之间的调节作用
收藏 引用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2年 第4期31卷 353-358页
作者:成秀梅 年彦娜 汪立群 李杰内蒙古医科大学人文教育学院呼和浩特010059 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呼和浩特010022 中共乾县县委党校咸阳713300 
目的探讨一般攻击模型框架下挫折情境、归因方式对青少年、外显攻击性的影响机制。方法使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筛选出具有、外归因倾向的青少年各3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有挫折、无挫折)×2(归因、外归因)混合试验设计,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网络中暴力刺激对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 第7期 75-81页
作者:田媛 周宗奎 谷传华 范翠英 魏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以初中生为被试,采用组间实验设计,通过分离具体刺激种类的方法分别考察身体暴力及言语暴力因素对不同别个体攻击性的影响,着重考察针对身体暴力因素的阈下刺激。结果表明:(1)青少年在接受身体和言语暴力材料的启动后,攻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媒体暴力对大学生攻击性的长时效应和短时效应
收藏 引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 第5期26卷 489-494页
作者:魏华 张丛丽 周宗奎 金琼 田媛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本研究采取前后测实验设计,以联想测验和Buss的攻击性问卷为研究工具,探讨了媒体暴力对大学生攻击性的长时效应和短时效应。结果发现:(1)个体实验前接触媒体暴力的程度越强烈,内隐攻击性越强,外显攻击性也越强;(2)接触暴力视频游戏1...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