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再审"
4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看”、与“被看”——视觉文化视角下对广告的再审
收藏 引用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 第6期15卷 176-178页
作者:常春梅安徽财经大学 
“广告依赖于视觉影像来连接感知和概念、能指和所指、产品和产品的效用…,因此广告和视觉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广告与摄影、电影、电视节目都属于视觉文化研究的对象,而且已经成为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颠覆与重构——电视纪录片画面表意与揭示功能的再审
收藏 引用
《新闻知识》2010年 第10期 75-77页
作者:毛浓华西安财经学院新闻传播系 
目前,我们正经历空前的“读图”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看,“视觉艺术”将成为所有大众传媒文化的“主宰”。每一种艺术门类都依靠其独特的符号系统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但是注重视觉符号来传递信息和情感却是空前一致的,即使是以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影视与文学:百年论争的再审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14年 第5期 80-85页
作者:薛晋文山西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 
当前,关于影视与文学关系的讨论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有的学者认为影视的基础是文学,文学对影视的母体作用不可动摇,将影视看作文学的衍生体和小兄弟而津津乐道。有的学者认为影视的基础未必是文学,影视若无法扔掉文学的拐杖就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公众人物抗辩意义何在?——梁惠民诉《财经》杂志案再审
收藏 引用
《新闻界》2017年 第1期 34-38,43页
作者:展江 王锦东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位身份扑朔迷离、疑与高官交情匪浅且拥有地方政协委员及多个荣誉称号的企业家,就媒体对他的批评报道提起诉讼,两级法院都以“公众人物”为由判其败诉。这为我国名誉权案之于公众人物的审理增添了新的一例。在我国学界对公众人物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媒体艺术传播与言意关系再审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09年 第3期 2-5页
作者:张屹厦门大学中文系 
自古而来,人们对言意关系的探讨始终不绝于耳,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观点:一曰“言不尽意”,可追溯到《周易》;一曰言以“足志”,发端于孔子。在古代媒介贫乏、技术手段有限的情况下,“言不尽意”之说似乎更占上风。而当历史发展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再审诉权与再审监督权:性质、目的与行使逻辑
收藏 引用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 第5期40卷 77-90页
作者:张卫平烟台大学法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民事再审无疑是民事诉讼理论界和实务界特别关注的热点、重点领域。由于再审监督权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再审制度具有了不同于国外再审制度的特殊构造,也就形成了当事人再审诉权与法院再审监督权、检察再审监督权并存、交错的状态。再审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的反思与重构
收藏 引用
《法学论坛》2008年 第4期23卷 122-127页
作者:张学武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的规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事诉讼法将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力同时赋予了法院和检察院。然而,这种二元主体的制度设计存在很多弊端,必须加以改革,构建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的单一制度有坚实的理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媒体时代文学类型化的再审
收藏 引用
《小说评论》2012年 第2期 141-144页
作者:吴凡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一、新媒介时代的文学类型化表现文学类型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类型小说为例,从纸质出版到网络媒体、从影视界到网络游戏,类型小说的辐射面日渐形成规模,设计出了更多的类型并探索更多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一种新的有影响力的阅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公权力提起民事再审
收藏 引用
《河北法学》2006年 第8期24卷 155-158页
作者:侯建军 赵颂梅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决定再审和检察院抗诉提起再审作为两种运用公权力提起再审的方式与民事诉讼法的程序价值相违背,应当废除。同时,可以在立法上设计更科学的公益诉讼制度来填补相应的空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实验戏剧的再审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家》2017年 第2期 50-53页
对于艺术来说.它承担着人类文明传承的使命。艺术内里的精神乃代代相传.虽然其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表达:无论是风格的创新.还是流派的更迭.几乎都离不开探索与实验。只有开放的继承者才能赋予传统强韧的生命力.这就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