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再审"
43 条 记 录,以下是31-40 订阅
视图:
排序:
民事再审:备而少用的最后审判
收藏 引用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14年 第2期30卷 61-65页
作者:胡文伟 徐立平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 
我国虽然于2007年及2012年分别对《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进行了修改、完善,但无限申诉、无限再审依然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民事审判实践中再审不终的原因,科学合理地拟定再审制度,以求真正解决无限申诉、无限再审这一痼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事再审程序若干法律关系研究
收藏 引用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年 第4期25卷 40-44页
作者:王玉辉天津商学院法政学院天津300134 
民事再审程序作为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而设置的程序,其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法院的权威。而在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制度设计具有浓重的职权主义色彩,与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对法治的要求极不相适应。本文通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事案件再审管辖问题之探讨
收藏 引用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2期29卷 137-141页
作者:万国海扬州大学政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我国现行民事案件再审管辖制度是基于"有错必纠"和"追求实质正义"的理念而设计的。虽然有值得肯定之处,但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多层次管辖、交叉管辖、无限管辖和终审不终等情况的出现,不仅破坏了司法程序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和完善
收藏 引用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 第5期5卷 26-28页
作者:陈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0088 
我国刑事再审程序,其制度设计的宏大理想与不尽人意的司法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再审理念与具体程序设置上的不科学使得再审无限、终审不终,司法裁判无权威性可言。再审程序的改革与完善可以从理念的再塑和制度的重构两个方面着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禁止重复追诉研究——以大陆法系既判力理论为切入点
收藏 引用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 第4期25卷 141-151页
作者:张泽涛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目前大多数学者将大陆法系的一事不再理原则与英美法系的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予以等同的研究,这有待于进一步推敲。一事不再理原则以既判力为理论基础,英美法系的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以人权保障为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上的差异导致了二者在制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定位与结构设计
收藏 引用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 第2期22卷 32-40页
作者:邵世星国家检察官学院北京102206 
按照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抗诉是引起法院再审的其中一种方式。但是,民事案件审理的法庭结构模式是由法官和双方当事人组成的等腰三角形,抗诉机关的进入带有无法克服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没有深刻认识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权力制衡与制度完善——以民事抗诉程序之运行为例
收藏 引用
《法学评论》2006年 第2期24卷 29-37页
作者:陈斯外经贸大学法学院 
民事抗诉是我国民事案件得以启动再审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在制度设计理念上的失误以及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民事抗诉权的行使与审判权的运行似乎越来越处于一种对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检察监督权之检讨——以民事抗诉权之运行为例
收藏 引用
《法学》2007年 第10期 130-135页
作者:陈斯广东省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抗诉是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启动制度,其在制度设计理念上的失误以及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民事抗诉权的行使与审判权的运行似乎越来越处于一种对抗的状态,其间产生的种种弊端也无不昭示现行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调解协议问题研究
收藏 引用
《人民司法》2006年 第6期 52-55页
作者:高洪宾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 
法院调解,又称诉讼调解,是一个既有悠久历史又一直存有争议的诉讼制度。本文从调解协议的性质、违约责任、执行、再审等分析了调解协议的法律特征,反思了调解再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调解诉讼费收费办法的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风轮”案谈外观设计相近似判断
收藏 引用
《电子知识产权》2012年 第7期 50-56页
作者:钱亦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行政诉讼处 
2008年中国专利法第三次修订前外观设计相近似的判断是侵权和确权程序中均涉及的内容。“整体观察、综合判断”是相近似判断的判断方式。所谓“整体观察、综合判断”是指当两项相同(近)种类产品的外观设计进行相近似性判断时,由二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