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写意画"
79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传统写意画与西方抽象的意境探索
收藏 引用
《艺术市场》2025年 第2期 150-150页
作者:刘军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在绘创作中,本人尝试将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不断融入到自己的绘创作中,并以非具象的构图方式来表达主观意念和情感。由此,试图追求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的微妙平衡和变化之美,更将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意义和生命力视为一种尊崇内心体验的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有无相生 佳偶成--谈写意画与综合材料绘的创作融合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22年 第8期 140-141页
作者:白丽丽南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在中国绘史上,写意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围绕写意形成了独特的东方绘审美与绘哲学理论体系。写意画是笔墨造型与艺术精神的充分融合,是与人、景与境及艺与技的统一。而综合材料既不是艺术的流派,也不是某种艺术的主义,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鲁慕迅诗赏析——兼涉水墨写意画创作问题
收藏 引用
《美术》1992年 第7期 10-13,33-34页
作者:陈泊萍 
慕迅同志: 寄赠《京山诗稿》和花鸟新作照片,都收到了,谢谢。记得1990年春你在湖北京山举办诗展时,老作家徐迟同志曾有题词曰:“乘坐一艘美丽的诗舫,航行在中国传统的旅途上”,道出了你多年来在中国艺术实践中的执著追求。在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笔墨中的长安精神——论王金岭的大写意画
收藏 引用
《美术》2020年 第8期632卷 56-61,F0002页
作者:王珠珠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 
王金岭是当代陕西长安派的代表,是继石鲁先生之后将中国大写意画的理与法、意与境、笔与墨、情与境处理到一定高度的艺术家,他不但传承了长安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更是将当代中国文人的风骨与作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色墨交融——谈当代写意画的形质转变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20年 第7期 130-131页
作者:吴学聪江汉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写意画要求艺术家以洗练、概括的笔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倪瓒所云:"意笔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通过古代文人家群体不断丰富积累,写意画的视觉符号已逐渐沉着稳健。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样式也必然发生改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写意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探究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9年 第10期 85-86页
作者:高中林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美术课程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社会认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自己的创意,让绘内容灵动起来,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在高中美术写意画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实现课堂开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心托妙想 简笔泻真情——观刘曦林写意画书后
收藏 引用
《美术》2012年 第10期 68-72页
作者:薛永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 
当下美术批评和美术研究空前活跃,批评家与学者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时兴的论评,多于外求,从文化视角切入。虽然新见迭出、不乏启示,却一涉及到艺术规律问题,比如中国的语汇,便不免提襟见肘、力不从心,以至招来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心托妙想 简笔泻真情——观曦林写意画书后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5年 第11期 44-45页
作者: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 
刘曦林 1942年生,山东临邑人。196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中国专业,尔后赴新疆任《喀什日报》美术编辑。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研究生班。1981年起,任职于中国美术馆,历任该馆研究保管部研究组副组长、部副主任、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水墨肌理不在写意的范畴——有感于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写意画
收藏 引用
《美术》2019年 第12期 25-25,27页
作者:丁亚雷南京艺术学院 
近来中国创作有一种倾向,从事写意创作的家,愿意越来越多地在面的水墨肌理效果上下功夫,甚至把水墨肌理看作是写意的努力方向。这一现象,需要思考,值得分析。中国写意和工笔的区分。实际上,这种区分并不仅仅是从形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写意画”之“写意”辨正
收藏 引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 第4期28卷 75-76页
作者:陈琼 
写意画”之“写意”辨正陈琼关键词写意写意画,工笔,中国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J212.1历代以来,人们根据不同表现手法将中国分为"工笔"与"写意画"两大类。但细究其实,笔者认为,这里的"写意画"之"写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