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农民主体性"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人居环境整治中的农民主体性缺失:过程与机制
收藏 引用
《求索》2024年 第3期 55-65页
作者:李祖佩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涉及农村发展的民生政策的实施力度逐渐强化。在此过程中,农民主体性缺失问题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以中西部地区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实施为表述对象,以“国家—基层政府—农民”关系为分析框架的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农民主体性的多重逻辑——以山东省L村的实践为例
收藏 引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3期22卷 1-10页
作者:霍军亮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0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促进农民主体性的实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遵循,但现阶段农民主体性建设还存在着经济主体性缺失、文化主体性缺失、社会主体性缺失、环境主体性缺失和生活主体性缺失等困境。山东L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农民主体性在玉林市村庄规划建设中的实践
收藏 引用
《南方自然资源》2023年 第6期 47-51页
作者:刘峻宇 项哲 李凯 韦逸帆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 
2023年1月,国家乡村振兴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对完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进行部署,规范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程序和方法,明确了组织动员农民参与村庄规划、项目建设和设施管护的工作要求;详细规定了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主体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
收藏 引用
《广东经济》2023年 第3期 44-49页
作者:何玉晴 梅策迎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随着农民主体性问题的重要度和复杂度日渐增加,研究农民主体性提升的影响因素对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多个典型乡村振兴案例为基础,运用扎根理论提炼出农民主体性提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何以提升参训农民主体积极性?——以高素质农民培训实践为例
收藏 引用
《职教论坛》2024年 第5期40卷 81-89页
作者:吕莉敏 侯波 石伟平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期刊社江苏南京211168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高素质农民培训是破解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的关键,而实践中农民培训面临着参训农民主体性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参训农民在培训需求研究中处在“旁观者”地位、培训目标设计时居于“局外人”身份、培训内容创生中缺乏“话语权”、培训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农村叙事的史诗品格与农民主体性的现代建构——兼论电视剧《老农民》的叙事策略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2015年 第6期 44-48页
作者:王冬梅枣庄学院文学院 
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艺术形式,农村叙事己成为见证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变迁的重要窗口,从中可以窥见历史变迁中农民命运的沉浮。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艺术技巧的外在雕琢,而且需要文化反思的内在支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主体性建构路径研究——以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为例
收藏 引用
《新东方》2022年 第6期 41-47页
作者:张晓燕 李洁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主体力量,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践的指向对象。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民主体性集中体现为农民充分发挥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参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和美乡村建设的若干实践问题
收藏 引用
《贵州社会科学》2024年 第1期409卷 146-153页
作者:李小云 郑添禄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之一,是在一个高度压缩的时空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振兴不可能在乡村孤立地实现,而需要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偶联”机制推动下逐步实现。通过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脱贫叙事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及意义
收藏 引用
《文学艺术周刊》2023年 第1期 17-20页
作者:单文芝 曾靓 毛宸 冯琪湖南城市学院 
脱贫攻坚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战役,成为一个时期当中一些小说共同的题材,一大批反映脱贫攻坚战役、反映乡村新时代面貌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比如《青枫记》《火鸟》《相思山》《守望》《高腔》等。这些小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文化扶贫到社区营造:陕西佳县泥河沟村的实践路径
收藏 引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3期39卷 194-202页
作者:于哲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遗产地乡村提供了脱贫致富、走向振兴的机遇。旨在培育社区感、营建共同体、造就新文化、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社区营造理论为有效的文化扶贫提供了一种框架。通过对陕西省佳县泥河沟村的考察发现,唤醒集体记忆的社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