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除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外,还能调节炎性反应中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功能。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作用。设计:病例分析。对象: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06-08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5例作为常规治疗组,2006-09/2008-12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6例作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即美司钠、水化、碱化尿液预防出血性膀胱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其基础上,在应用环磷酰胺前24h开始向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至环磷酰胺停用3d后拔除导尿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后排空膀胱,然后向300μg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加入生理盐水10mL、利多卡因5mL注入膀胱,保留60-120min。主要观察指标: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χ2=4.39,P〈0.05),出血性膀胱炎平均持续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t=3.97,P〈0.05;t=3.13,P〈0.05),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χ2=5.04,P〈0.05)。出血性膀胱炎严重程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有关(r=0.76)。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χ2=0.28,P〉0.05),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患者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χ2=0.28,P〉0.05)。结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膀胱内灌注耐受性好,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是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有效措施。
摘要: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发病的危险因素对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有重要应用意义。目的:观察小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发病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发病危险因素。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对象:选择 1998-10/2004-06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 HSCT 中心 88 例接受脐血移植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男 49 例,女 39例,年龄 2~18 岁,平均 8.0 岁。所有患儿家属对治疗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方法:①患儿预处理方案主要有环磷酰胺(120~200 mg/kg)和马利兰(Bu,14~20 mg/kg)组成为主的化疗方案,以及环磷酰胺联合全淋巴照射(2-8Gy)或全身照射(2-8Gy)组成的放疗方案。②按文献[7]及[8]标准诊断及对出血性膀胱炎分类;观察患者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转归;分析年龄、性别、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移植病种、移植类型、移植方式、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患儿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②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③治疗与转归。④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患儿 88 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16例(18.2%,16/88)患儿发生出血性膀胱炎,其中轻度 11 例(68.7%),重度 5 例。②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患儿均有血尿,其中典型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 8 例(50.0%);肉眼血尿 10 例(62.5%);11例蛋白尿(+^+++),7 例白细胞增高。③治疗与转归:所有出血性膀胱炎患儿均痊愈,病程 2~53 d。④出血性膀胱炎发生危险因素:受者移植年龄≥6 岁、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分别高于年龄<6 岁、GVHD 阴性及巨细胞病毒未感染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0.01)。结论:①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有其自身的临床特征,预后多良好。②受者移植年龄≥6 岁、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为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膀胱内灌注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重度出血性膀胱炎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重度出血性膀胱炎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水化碱化治疗,持续24h等渗液膀胱冲洗。两组患者进行膀胱内灌注前均先予以暂停膀胱冲洗,待膀胱排空后夹闭尿管,再将灌注液100mL注入膀胱,保留30min或患者不能耐受排出,再继续予以等渗液持续膀胱冲洗,每日2次。对照组的灌注液为等渗液,试验组的灌注液为康复新液。结果共有48例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试验组患者血尿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血性膀胱炎治疗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新液膀胱内灌注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重度出血性膀胱炎中的应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本研究旨在建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K病毒(BKV)感染的快速检测方法,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根据BKV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构建用于检测的定量标准品,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KV的方法,并对3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尿液标本中BKV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BKV的定量标准品和荧光定量PCR检测BKV的方法,并经过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和重复性验证;在3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有20例尿液定量检测出BKV,阳性率为55.56%,尿液负荷量BKV拷贝数为2.46×104-7.8×109/ml。结论:BK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