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创造物"
5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理念:艺术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收藏 引用
《新美术》1993年 第1期14卷 74-80,30页
作者:潘诺夫斯基 姚晶静 
三、中世纪时期默里克的话“荚的东西本身显露出愉快”所表达的观点,与新柏托图美学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根据后者的观点,美的每一种表现形式仅仅是不充分地象征着美的另一种更高的形式;因而,看得见的荚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看不见的美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景观社会与水墨画的当代实验
收藏 引用
《美术》2021年 第12期648卷 144-145页
作者:陈琼贵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一、"景观社会"与当代艺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类活动大举侵入自然界,曾经和谐、自在、有机的大自然深度充斥着人造制品,自然亦化身"人造物"的一部分。人从自然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议文学艺术的特征
收藏 引用
《实事求是》1990年 第2期 71-72,3页
作者:李传来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文学艺术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人的能动的审美创造物。只有揭示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才有可能完整地、准确地把握文学艺术的特征。(一)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是文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技术崇高:数字化生存时代的艺术斗争形式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24年 第4期 105-109页
作者:韩江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技术崇高,是指初始于大卫·奈,经过罗布·威尔逊、约瑟夫·塔比、詹明信等人的接力建构,在后现代语境中散发光辉的一个文艺批评术语。技术崇高是人类面对“无穷大”“不可把握”的技术创造物时的现代性体验。技术崇高有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心理学新论》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1990年 第3期 154-156页
作者:雅西亚.赖莎特 高岭 
在1967至1985年间写的这二十五篇论文中,鲁道夫·阿恩海姆全面地研究了统摄人与其创造物之关系的许多基本标准。他研究的题目包括人类思维的操作、审美爱好以及对其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的探索、相互矛盾的预测造成的不适宜、创造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海洋之歌》:线之装饰美的艺术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5年 第11期 135-137页
作者:蔡东娜 贾云鹏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线,是艺术生命力的体现;线,是艺术峰巅的支点和骨架。艺术巨匠罗丹曾说:"一条规定的线贯通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这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装饰艺术一个突出特点就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文艺与审美
收藏 引用
《新疆社科论坛》1992年 第1期 89-93页
作者:常虹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艺术是客体对人的影响的结果,也是主体对客体审美感受的结果,即人的能动的审美创造物。当然,文学艺术并不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机械摹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主流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现状探微与路径探索
收藏 引用
《电影评介》2021年 第9期 29-34页
作者:肖文红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故事作为中国艺术的重要创造物,理应成为中国文化心灵或精神的当然代表。[1]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中国电影创作者必须回应的时代关切。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黄丹指出,以作品为载体反映家国脉动、谱写中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农民,让城市更美好
收藏 引用
《城色》2010年 第6期 94-97页
作者:NATHAN 
我个人跟农民的感情很近。在国外,经常有人问我的身份,我就说,我是亚洲农民。——蔡国强夜空中,美术馆的顶上盘旋着杜文达始终不落的飞碟。巨大醒目的"不知如何降下"自由散漫地书写在美术馆的外墙上。这句来源于一位发明者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作感言
收藏 引用
《当代油画》2016年 第4期 76-81页
作者:林朝阳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 上海黄浦画院油画艺术研究会 
万物都有形有色,大象却无影无踪。"形象"与"心象"近在咫尺,却彼此疏离,二者的存在,给艺术家的创作留下许多探寻的空间。我在全神贯注于人物画创作之余,时常也会暂且把目光移向风景画创作,这是一方面,会惊奇于自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