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力钧"
96 条 记 录,以下是71-80 订阅
视图:
排序:
洪启:老人和遥远地方
收藏 引用
《新华航空》2010年 第4期 86-87页
作者:刘爽 杨青 碎岁 
每一年每一场纪念,仿佛是一次联欢,没有悲伤,没有泪水,甚至,没有痛,只有歌声、诗篇、舞蹈、盛宴。他的话和他的歌,永远留在我们心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颠覆与超越:方力钧的图像世界
收藏 引用
《长江文艺》2017年 第1期 122-129页
作者:冀少峰湖北美术馆 
理解方力钧,最好的途径就是感受他的交游,阅读他的图像,体验他对生活审视的严峻目光和其深刻的穿透纷繁现实的思想量。方力钧的交游和图像为阅读者提供了打开方力钧知识图谱和文化感觉结构的可能路径。他的视觉表达和现实生活有着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给马可波罗的礼物
收藏 引用
《航空港》2009年 第5期 98-99页
作者:吕澎 
八百多年前(1275年),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家庭的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随同父亲与叔父到达中国,他在中国居留了17年。他的《游记》为威尼斯、意大利以及欧洲提供了一个全面、具体而生动的东方,尤其是中国。今天,新的想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向京×王子 我只能装成一个孩子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15年 第11期 80-89页
这世上没有什么"异类",有的只是愿意用自己的身体感受、自己的限睛去观看、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的人。也许叛逆者终归会驯服,化身主流;也许用一种玉石俱焚的方式做结局,这世上总还是有不同的人,不同的价值观甚至是不同的真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金玉米:我的单位是北京
收藏 引用
《明日风尚》2007年 第8期 48-50页
作者:香象 补丁 
一个懂得"江湖"的外国人。一个可以和你讨论你老家的外国人。一个对中国犄角旮旯发生的事一清二楚的外国人。一个深谙中国人人情微妙的外国人。一个把北京当作他"单位"的外国人。金玉米,这个来自南非的小伙子,在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慢下来的董梦阳
收藏 引用
《优品》2014年 第3期 150-153页
作者:陈默 曹有涛 
向来忙碌的董梦阳那天没跟家人打招呼,直接赶到了儿子就读的幼儿园门口,环着手臂等着。四岁的小家伙跑了出来,见到父亲,眼睛忽然进出惊喜的光彩,他大叫着飞奔到张开怀抱的父亲身边。"那种热血沸腾,血脉相连的感觉,什么都比不了。&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改变“观看”的方式
收藏 引用
《中国书画》2007年 第9期 170-171页
作者:赵汀阳 
力钧一直不动声色地在试图改变人们观看的方式,这看起来远不仅是一个艺术的志向,而且是一个哲学式的雄心。最早看到方力钧的画大概是在1991或者1992年,他的光头系列,觉得很特别,表面上似乎是叛逆的,但又不是,"光头们"的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力钧作品入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06年 第1期 115-页
作者:王葳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最近新收藏了将近二十件艺术品,这些作品大部分是2001年之后创作完成的,入选的作品是通过美术馆的二十一世纪艺术基金(一个专门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购买当代有实的艺术家作品的信托投资理事基金会),连同来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华人艺术家的市场生存之道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06年 第9期 111-页
作者:葛毅 
  就在中国艺术市场如火如荼的同时,一群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的海外华人艺术家也逐渐存国际艺术市场中成长起来.以蔡国强、徐冰为代表的海外艺术家,与王广义、方力钧等本土艺术家共同勾画出了中国前卫艺术国际化的市场图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常向上——当代中国油画艺术之后生代
收藏 引用
《中国艺术》2016年 第4期 11-11页
作者:杨维民 
中国的油画艺术作为舶来品,远在明代由海外传入,历经数百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留欧和留日两大派系中国油画家的拉动,形成了一个发展高峰。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油画艺术又多受留苏派影响,达到了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又一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