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化境"
79 条 记 录,以下是61-70 订阅
视图:
排序:
惚兮恍兮,寂兮寥兮——刘知白的泼墨化境
收藏 引用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年 第3期32卷 114-114页
作者:刘剑贵州大学美术学院 
接触刘知白艺术已经有五年了,在身边常常听到各种关于他泼墨山水的议论,有正解者,有不解者,有误解者。这些议论者中,有外行,有内行,有一知半解的"半行",具体有普通人,有收藏家,有油画家,有书法家,有山水画家,有评论家,他们基本上在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邵大箴:理论与创作的异途同源“已入化境
收藏 引用
《艺术市场》2016年 第23期 22-22页
近日,“已入化境——邵大箴山水画展”在北京望京SOHO高更画廊拉开帷幕。展览现场可谓文士成集,高朋满座。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夫也等学界专家均受邀到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赋采化境——西安美术学院院藏中国绘画展
收藏 引用
《艺术品》2016年 第10期 124-124页
经过六十七年多方征集和收藏积累,西安美术学院珍藏的中国历代绘画作品无论在质量还是在数量上在全国的美术院校首屈一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近现代绘画的收藏中,集中了各个重要画派的诸多大家的精品力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林俊廷:新媒体艺术展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07年 第3期 104-105页
如蝶,化境,新媒体艺术家采用数码媒体这一新兴艺术形式,营造出虚幻的庄周梦境效果,观众却能真实地参与其中。几近2006年底,台湾新媒体艺术家林俊廷在北京帝门艺术中心举办了他的个人展览,从事多年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林俊廷,始终力图透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化”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家》2006年 第4期 4-7页
作者:陈家泠中国美术家协会 
人到中年,百感交集,在艺术事业上有一股情不自禁的力求变化的紧迫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新解读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收藏 引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4期22卷 61-64页
作者:赵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钱钟书提出的"化境"概念既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又吸收了西方的艺术思想;既阐明了翻译艺术的特点,又揭示了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化境"不仅仅是翻译标准,还道出了文学翻译艺术的本质,即原文之美与译文艺术表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翻译新论的一点思考
收藏 引用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 第4期7卷 18-21页
作者:孙艳上海海运学院外语系 
文学翻译中语义和艺术效果同等重要。高雅文学作品的翻译在保持译文的语义与原作的核心语义大致对等的条件下 ,可以优先考虑译文对译语读者产生的美学效果 ,充分发挥译语优势再创作 ,译文的艺术效果应相当于甚至可以超越原作 ,力求实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亟待正视的戏曲边缘化问题
收藏 引用
《广东艺术》2002年 第1期 42-45页
作者:李祥林 
回顾20世纪中国戏曲走过的历程,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反思。譬如,戏曲在时代大潮和主流叙事中的边缘化,就很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这种边缘化境遇,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历史惯性和现代视野,从“社会/文艺”、“文艺/戏剧”、“戏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稀释中式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06年 第3期49卷 28-35页
作者: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 
文章以中国建筑式样为批判的切入点,试图将文化的差距论还原为差异论;以中国园林为起点,试图阐释发生中国式样背后的中国文化;以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性比较为重心,试图检验中国文化对实践指导的有效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无为有——诗的艺术辩证法举要
收藏 引用
《写作》2001年 第1期 8-9,1页
作者:马立鞭重庆三十中学 高级教师、诗评家 
古人论作诗有“以无为有。以虚为实”(明·杨慎)之说。应该说,用“无”与用“虚”.乃是对诗的化境追求。这里谈谈诗的有言与无言、有韵与无韵、有形式与无形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