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南朝梁"
2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新都宝光寺两件存疑南朝梁佛教造像考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3年 第5期 168-173页
作者:刘泽岚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中国香港999077 
本文着眼于两件藏于新都宝光寺、带有南朝梁纪年的佛教造像。其中,“大同六年”千佛碑的风格及形制显示了西魏、北周至隋代的特点,其代铭文位置隐晦,不应为原造像记。“普通二年”六面石柱的形制流行于晚唐五代时期,其图像为流行于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如何看待西方艺术终结论和中国艺术的必然发展
收藏 引用
《人民周刊》2024年 第6期 88-90页
作者: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 
中国艺术讲究内在美有西方学者断定:西方的艺术要终结了。西方艺术力主形式美,形式是有限的,孙悟空七十二变,然后也就不能变了。所以强调要形式美,形式变完了,也就要终结了。中国艺术讲究内在美,内在是无限的、永久的。元代赵孟頫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贯休罗汉像的“奇异”与“野逸”刍议
收藏 引用
《艺术家》2023年 第11期 33-35页
作者:张嘉玲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阿罗汉的简称,无具体形象。罗汉艺术的发展始于南朝梁时佛教的盛行,但未成气候,直至唐朝才普遍展开。东晋戴逵的《五天罗汉图》,是我国关于绘罗汉图的最早记载,之后张僧繇、卢楞伽画史均有记载但无作品传世。唐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快时代”中传承“慢艺术”——专访苏州工艺美术师、缂丝青年艺术家郝乃强
收藏 引用
《环球财经》2023年 第9期 110-115页
作者:王珠珊 郝乃强不详 
缂丝,又称“刻丝”,是一种以丝线进行手工编织的织造工艺,它源自丝绸之路西段的“缂毛”技术逐渐传入中原,遂发展为缂丝。南朝梁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所著的《玉篇》中,解释“缂,軼也”即织纬,“丝”指的是织造时所用的材料是蚕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圆相秋月观 东亚语境下的禅僧画作及在当代艺术中的契合
收藏 引用
《新美术》2021年 第1期42卷 231-237页
作者:吴若明南开大学 
一源起:圆相与禅宗圆相,即円相[Enso],是禅宗艺术中流行的意象之一。起源于唐代肃宗时期(711-762)中国的禅宗之南阳慧忠,发扬于沩仰宗时期,并形成九十六种圆相代替禅语。1《大藏经》中提到:“圆相之作,始于南阳忠国师。以授侍者躭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晋南朝女性襦裙探析
收藏 引用
《艺术设计研究》2017年 第1期 41-48页
作者:张珊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东晋至南朝宋早期,女性襦裙均为直袖,上襦长至腰腹,不束入下裙。最迟自南朝宋中期,广袖襦裙流行,上襦束入下裙,长至腰腹。南朝齐起,裙束上襦的穿法逐渐增多,一直流行到南朝末。普通、大通年间(520~529年)为南朝齐之后南朝女性襦裙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宋凤形簪钗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工作》2016年 第4期 89-91页
作者:邓莉丽 顾平 
古代众多的女子首饰中,凤形簪钗是独特的一例,尤其引人注目,受到历代女性的喜爱。簪与钗皆为约发工具,只不过簪作一股,钗作双股,而凤凰作为主题纹样也是簪钗共用的。对于凤形簪钗的使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南朝梁吴均《去妾赠前夫》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木叶声声大山情——读王朝阳先生的《木叶情》
收藏 引用
《乌蒙论坛》2007年 第1期 66-67,71页
作者:伍润强毕节地区财政局 
诗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文学艺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南朝梁钟嵘《诗品》)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诗,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吟咏情性,是诗歌主要的题材。古语说得好:"诗言志,歌咏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动衬静 造境奇绝——古典诗词艺术技巧琐谈
收藏 引用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6年 第9期 30-31页
作者:殷敏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 
人们形容"寂静"时,常常会说"静得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安静得连人们的心跳声都能听见"。以人能听到极轻微的响动来突出环境的寂静,这就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古代诗人也常用这一手法,为了创造幽静的意境,往往有意用一点响动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人、竹人与嘉定竹刻
收藏 引用
《都会遗踪》2020年 第3期 15-27页
作者:陈汉鸿不详 
江南地区是重要的产竹地和竹制品生产地,早在河姆渡文化中就发现了竹制品;南朝梁人萧子显的《南齐书》记载了最早的竹刻作品——齐高帝赐予隐士明僧绍的竹雕如意;宋代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引起天下文人的共鸣。明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