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博喻"
2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博喻广譬 妙用无穷——试论“比”在先秦的嬗变与演进
收藏 引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 第2期14卷 17-21页
作者:贾东城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经历着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比”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表现手法,亦不例外。它在先秦的演进过程中即呈现出几个各具特色而又互相联系的发展阶段。一、比的初级形态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博喻之美
收藏 引用
《语文月刊》2013年 第2期 95-96页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博喻,就是用一连串的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运用博喻,能强化本体的状态、特征,增加诗文的形象密度,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下面试从绘景、摹声、写人、说理和抒情五个方面,谈谈博喻的艺术功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典诗词中的博喻之美
收藏 引用
《阅读与鉴赏(教研)》2007年 第5期 72-74页
作者:陈胜洋浙江省乐清市七里港镇中学 
博喻,也称“联贯比”,就是多种比的综合运用,以此来表现被描写对象。增加其形象性,也增加欣赏者审美感受的曲折性与丰富性的一种比博喻自古以来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如《诗经》中的名篇《卫风·硕人》就成功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博喻”例话
收藏 引用
《青海教育》2000年 第10期 21-21页
作者:佛登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博喻之美 例析博喻之妙
收藏 引用
《新作文(中学教学版)》2003年 第7期 20-20页
作者:张雪锋 陈瑞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莫言小说的比思维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22年 第4期 177-186页
作者:郭洪雷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是想象的重要形式,比思维是艺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莫言小说比丰沛,情感激越,呈现出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将莫言小说中有意施为的比全部提取出来,进行类型分析和必要的文本统计,从比密度、辞格运用、比与语境关系三个方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苏轼散文中的比
收藏 引用
《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 第6期 75-79页
作者:徐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论苏轼散文中的比徐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比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它通常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更被奉为“天才的标识”。苏轼,这位明敏而不外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钱钟书比论及其文艺美学思想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1990年 第2期 11-16页
作者:夏文 
历观钱氏著作,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学人雅喜谈。《宋诗选注》和《管锥编》中,钱先生都一再标举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话:“尤其重要的是善于使用隐字。唯独此中奥妙无法向别人领教。善于使用隐字表示有天才,因为要想出一个好的隐字,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让形象的魅力感染读者——《春》赏析
收藏 引用
《新闻与写作》1996年 第1期 16-17页
作者:世钦 
《春》这篇散文,以短而精的文字创造了春天带给人间的一片生机和欢乐的艺术气氛。 从大的方面看,描写出了春天的概貌,从细小的方面看,描绘出了许多个别景物的不同美;有了这些个别景物的不同美,也就呈现出了春天来临的那种盎然的完整景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散曲的“当行本色”
收藏 引用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 第1期36卷 75-81页
作者:张晶辽宁师大中文系 
散曲被称作“词余”,却并非词之孓遗,而是诗体的又一次革新。散曲的“当行本色”,表现在语言上乃是“贵显浅”,即“意深词浅”;表现在抒情方式上,为明快直捷;表现在艺术形式上,是“曲如赋”,重赋多比,喜用“诡”、“博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