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卫慧"
2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迷乱的星空——从卫慧、棉棉的创作看“七十年代以后”作家的创作生成背景及其缺陷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 第1期 62-66页
作者:郎伟 
在全球化时代 ,资本扩张导致生产能力过剩 ,贫富分化造成购买力不足。于是 ,刺激消费、鼓励享乐、拉动需求 ,就成为资本寻求出路、赚取利润的必由之路。因此 ,毫不奇怪 ,在资本操纵下 ,媒体和舆论 ,以及广告、时装和流行文化 ,无时无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朔们与卫慧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01年 第3期 28-29页
作者:张丽洁 
把王朔们与卫慧们放在一起作类比,就仿佛把驴和马放在一起而'非驴非马'.但我仍然有兴趣来比较一番,他们毕竟均为文人作家,即使云泥之别,总会殊途同归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叛世走向媚俗——卫慧创作简论
收藏 引用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 第4期11卷 39-41页
作者:孔逸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无锡214021 
卫慧的小说创作 ,从最初刻意追求个性自由 ,在精神和艺术两方面颠覆和消解传统 ,到近期迎合世俗 ,放纵自我和欲望 ,满足当下社会大众文化“一次性”快餐需要 ,其间经历了由叛世向媚俗的转变蜕化过程。她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女性私人化写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都市女性的亚文化生存与时尚写作 ——论90年代女性另类写作兼评棉棉与卫慧
收藏 引用
《艺术广角》2005年 第4期 22-26页
作者:陈林侠 
生活在长三角区域的女性构成了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建立在一个显见的基点:年轻与美丽的资本化,挟裹在城市肆行的强大物欲之流中,更直接把时尚女性推向了时代的前台;虽提供了人生成功的保障,但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阿三、琳达和“宝贝”的西方想象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 第5期 103-109页
作者:陈惠芬 
1990年代以来,当代文坛上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国女性与西方男人的故事和描写,为人瞩目的有王安忆的《我爱比尔》、陈丹燕的《吧女琳达》以及卫慧的《上海宝贝》等。王安忆自述《我爱比尔》表现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处境,而成为作品肌理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蝴蝶的尖叫与低徊──略论七十年代生作家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1999年 第4期 29-30页
作者:宋小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身体的飞翔与沉落——从林白《北去来辞》到周嘉宁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15年 第8期 137-143页
作者:王宏图复旦大学中文系 
一、王者归来和自然界四时轮转、盛衰枯荣的节奏相呼应,每个人也在生命的各个阶段呈现出特征鲜明的不同形象:不经意间,流转于肢体各个角落的能量霎时高密度地汇聚在一起,嗞嗞闪烁着炫目的电火花,伺机喷薄而出,挥洒、凝固成绚丽多姿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谁是知识分子?——对作家身份及其功能变化的初步考察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5年 第2期 13-19页
作者:昌切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从余英时给出的知识分子必备的要义之一即道义承担出发,以鲁迅、赵树理、张承志、卫慧和韩东为对象,追问谁是知识分子并在追问中考察作家身份及其功能的变化。本文认为,赵树理是不同于鲁迅的官员型作家,张承志、卫慧和韩东是不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文学新人类”的写作批评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00年 第6期 123-124页
作者: 
于文秀在《文艺报》(2000.6.27)上刊登同题文章,文章认为,卫慧、棉棉等70年代以后出生的作家被批评界称之为“文学新人类”,但走进文本后,感觉不但不新,反而呈现明显的仿制印迹.而且这种仿制颇有东施效颦的拙劣与贫困。在《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怎样的愿力书写——说说王晓峰和他的作品
收藏 引用
《满族文学》2016年 第5期 107-112页
作者:刘恩波 
晓峰一共送过我四本书,即《看法——王晓峰文学笔记》《当下小小说》《生活里的文学和艺术》,最后是《喜欢玉一定喜欢阳光》。晓峰突然走了。听到消息,心下一片茫然混沌。怎么都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朋友去矣,长歌当哭。所幸还有记忆,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