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原文"
95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视图:
排序:
清梁同书《笔史·笔之匠》补正(宋代之属·中)
收藏 引用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年 第8期 68-69页
作者:朱友舟南京艺术学院 
郎奇*侍其瑛*李展*山谷《书侍其瑛笔》云:南阳张乂祖喜用郎奇枣心散卓,今侍其瑛秀才以紫毫作枣心笔,含墨圆健,恐乂祖不得独贵郞奇而舍侍其瑛也。宣城诸葛高三副笔,锋虽尽而心故圆,弋阳李展鸡距书蝇头万字而不顿。今都下笔师如猬毛,作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翻译教学中的“意”与“艺”
收藏 引用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 第7期 86-88页
作者:郭进娟福州市第十五中学 
在人类漫长的语言实践中,语言的特质在不断地被借鉴、运用和提炼中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各种语言所特有的独特构词能力、特定语序、特色的遣词造句方法以及特殊的语言形式,使翻译这一语际交流的心理活动变得复杂起来,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英汉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收藏 引用
《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 第4期25卷 91-92页
作者:尹益群辽东学院外语系辽宁丹东118003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是跨文化交际,英汉翻译过程中必须了解美汉两种语言的民族文化差异。要做到忠实再现原文,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翻译中的模糊性
收藏 引用
《外国语言文学》1991年 第Z1期10卷 67-70页
作者:钟书能 
我国翻译界经历了从“信”、“达”、“雅”到“直译”与“意译”等诸翻译理论的争鸣,这种争鸣从未偃旗息鼓。我们姑且不论他们争鸣的焦点是什么,但却有一事是相同的:译事乃艰辛之事也!我们许多人都有翻译的经验,这种经验之取得饱含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译事点滴
收藏 引用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 第3期10卷 97-103页
作者:杨秀琴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到处呈现出一派蓬蓬勃勃的兴旺景象。翻译事业也随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了翻译这个园地,为科技、文化的交流孜孜不倦地笔耕着。无论是专职的、或者业余的,只要从事翻译这一工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时间景观中的通道:对槇文彦设计的安纳博格公共政策中心的研究
收藏 引用
《建筑创作》2013年 第1期 350-355页
作者:大卫.莱塞巴罗宾夕法尼亚大学 
编者按:原文最初发表在日本《A+U》2012年7月临时增刊《空间的力量--槇文彦近期作品专辑2007-2015》(《Power of Space Fumihiko Maki's Recent Works 2007-2015》)上原文是日英双语现经作者同意、《A+U》杂志授权译成中文在本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小议翻译中的信息对等问题
收藏 引用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 第2期16卷 110-111页
作者:李艺洁湖南师范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81 
翻译的标准有许多,各家都持有不同的观点。但在翻译等值这一点上,却有普遍的认同:即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原文和译文的信息等值与艺术上的等同效果。本文从文体、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谈文学作品汉译时四字词组的使用
收藏 引用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 第2期14卷 53-56页
作者:李玉英 
四字词组言简意赅,琅琅上口,在文学翻译时适当使用往往会使译文平添风采,更具艺术感染力。不过,如果不顾原文的含意或行文特点而一昧追求译文词藻华丽,频频使用四字词组,那就过犹不及,弄巧成拙。本文拟就文学作品汉译时四字词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如此译文 令人堪忧
收藏 引用
《南方文坛》2001年 第1期 46-50页
作者:崔卫平 
“个人锋芒”是在本刊许多读者的呼唤中诞生的,我们一直致力建设一种生机勃勃的批评生态,所谓“绿色批评”,但却鲜见有血有肉有骨头的文字,因此,新开本栏目,哪怕其中有偏激的文字,但只要有艺术良知有才华有气势有学理,就是对中国文艺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英译文中的等效图式分析
收藏 引用
《现代教育》2011年 第4期 37-38页
作者:李厥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50014 
一、引言当代翻译研究方向经历了巨大变化,已经从规约性转向描述性、从理论体系转为具体实践、从微观的符号学变为篇章结构研究。奈达(Nida)认为,翻译应在译入语中寻找最贴近原语语篇的等效语篇,必须在两种语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