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叶公超"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叶公超谈中西大学教育和学生生活——新发现叶公超1935年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讲演
收藏 引用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 第11期42卷 20-24页
作者:刘涛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叶公超1935年10月21日在清华大学纪念周作过一次题为《欧美大学学生生活印象记》的讲演。在讲演中,叶公超通过中西方大学教育比较,对中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和大学生生活进行了深入反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叶公超对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的创造性接受研究
收藏 引用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2期38卷 5-10页
作者:雷庆锐 姜周群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相较于其他文学形式,中国新诗积累了大量深层次的矛盾和理论困惑。为了解决中国新诗的困境,叶公超全面阐述艾略特的诗学,将其“非个人化”诗学和中国文学传统、新诗现实境遇结合起来,对其“非个人化”理论创造性地进行了延伸和扩充。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公演〈茶花女〉特刊》及叶公超佚文
收藏 引用
《博览群书》2011年 第12期 47-51页
作者:赵国忠 
手边这册《公演〈茶花女〉特刊》是借助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复印的,原刊作为北平小剧院的"院刊"出版。1929年秋末冬初,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余上沅、熊佛西等人,以当年戏剧系毕业的谢兴(即章泯)、张兰璞(即张寒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酒豪情与浮生悲剧——叶公超的“文人从政”
收藏 引用
《读书文摘》2007年 第10期 58-62页
作者:刘根勤 
在中国现代史上尤其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也就是抗战之前和期间,"文人从政"蔚然成风。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其中具有非常深刻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意蕴,很能体现当时众多知识分子的具体历史处境、价值观念、对政府的态度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叶公超集宋词意
收藏 引用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9年 第7期 13-13页
作者:陈志平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月诗派论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1997年 第3期 75-86页
作者:黄昌勇同济大学文化艺术系 
文章在中外文学思潮的影响和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的宽广背景下,论述了新月诗派的美学新变与创作特征。本文认为,后期的新月诗派在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潮中,与戴望舒及《现代》诗群有着不同的追求,其独异的色彩值得注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T.S.艾略特诗学新探:四个关键词的研究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14年 第6期 99-106页
作者:张松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大诗人艾略特(***,1888—1965)的诗歌与诗论经由赵萝蕤、叶公超、温源宁、卞之琳、曹葆华等学者的译介,开始进入现代中国文坛,迄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1)平心而论,中文学术界对艾略特诗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批评?
收藏 引用
《艺术广角》2011年 第4期 9-12页
作者:刘大先 
文学批评近些年来成功地把自己弄成了一个不招人待见的角色,和刚刚过去不久的、被称作“批评的世纪”相比,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显得比较疲软。马修·阿诺德、埃德蒙·威尔逊、欧文·白壁德、诺曼·福斯特、李长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