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后部加载"
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一种“后部加载”型透平静叶的设计
收藏 引用
《工程热物理学报》1997年 第1期18卷 48-52页
作者:徐星仲 朱斌 蒋洪德 俞镔 谭春青 张伟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北京100080 
后部加载”形式载荷分布能有效降低叶片通道二次流损失,从而显著提高流动效率,为此,设计了一种具有“后部加载”特性的透平静叶叶型。数值分析和实验研究显示该叶型能够降低三维通道总损失,同时又具有高强度及大范围攻角适应性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后部加载叶型的气动优化设计
收藏 引用
《节能技术》2004年 第2期22卷 15-16页
作者:张利刚 韩万金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本文对哈尔滨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 30万kW汽轮机静叶栅的两套改型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详细分析 ,得出了决定后部加载叶型气动性能的三个主要因素 ,即前缘圆直径 ,吸力面出口逆压段梯度与逆压梯度大小的合理匹配、尾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某双级高压涡轮全三维计算
收藏 引用
《航空动力学报》2012年 第11期27卷 2553-2561页
作者:曾军 王彬 卿雄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涡轮技术室成都610500 
采用自主研发的全三维黏性涡轮设计体系对某双级高压涡轮进行了反设计,并利用商业软件CFX12.0在采用二方程湍流模型SST(shear stress transportation)模型、考虑冷气和转捩等条件下对反设计得到的叶型进行了全三维计算分析,采用源项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变马赫数涡轮平面叶栅流场的实验研究
收藏 引用
《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 第1期34卷 45-49页
作者:钟兢军 高海洋 武卉 陆华伟 高洋 丁小娟 王东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5 
本文研究分析了三套涡轮平面叶栅设计攻角下变出口等熵马赫数时的气动性能,给出了三套涡轮叶栅设计攻角下的临界马赫数;阐述了叶栅出口总压恢复系数、能量损失系数、负荷系数及进口马赫数随出口等熵马赫数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叶片表面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功率汽轮机静叶栅损失发展的实验研究
收藏 引用
《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 第Z1期28卷 121-124页
作者:周逊 韩万金 王祥锋 王仲奇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对亚临界60万千万汽轮机高压第九级静叶原型和改型两套环形叶栅在零冲角下在低速风洞下进行了吹风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原型叶栅相比较,改型叶栅明显降低了流动损失。在设计工况下改型叶栅流道内的流动状况更为稳定,显著降低了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跨音速涡轮平面叶栅气动性能试验研究
收藏 引用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3年 第2期39卷 123-127页
作者:刘壮 阚晓旭 陆华伟 钟兢军中航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沈阳110015 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为研究某型涡轮叶片根部截面的平面叶栅在不同攻角和不同马赫数下的气动性能,采用风洞吹风试验对叶栅总损失特性、出口能量损失分布、叶片表面和壁面压力与马赫数分布等气动参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栅所采用的叶型具有较为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涡轮动叶变冲角气动负荷试验研究
收藏 引用
《汽轮机技术》2011年 第6期53卷 441-443页
作者:鞠凤鸣 韩万金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150040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 
在环形涡轮叶栅低速风洞上,对某型采用后部加载及正弯曲设计的高负荷动叶进行了静态吹风试验。应用五孔球型测针,详细测量了在3个冲角下由栅前至栅后7个横截面内气流参数沿叶高和节距的分布,同时对各冲角下9个不同叶高截面静压系数也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先进的载荷分布涡轮叶型设计
收藏 引用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1996年 第2期9卷 36-39页
作者:王继宏 杨弘 王仲奇 冯国泰哈尔滨工业大学 
采用非均匀B样条(NBS)造型程序设计叶片型线,讨论了载荷分布规律的选取问题;在进口气流角、出口气流角、轴向弦长相同的条件下,设计了两种叶型,它们分别与文献[1]中提出的两种先进的载荷分布模型—后部加载模型和均匀加载模型相对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某汽轮机长叶片级静叶栅气动性能优化
收藏 引用
《热力透平》2009年 第2期38卷 82-85,101页
作者:梁俊宇 戴丽萍 蔡虎 康顺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 北京全三维动力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80 
采用NUMECA软件的软件包,对国产某单缸150MW汽轮机次末级(20级)进行了气动性能优化设计研究。通过优化静叶栅的三维外形,减小了动叶的分离区,改善了动静叶的气流角匹配,提高了该级的等熵效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