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咏剧诗"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咏剧诗歌与戏曲文体表现的宽度与限度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 第2期 123-127,132页
作者:吴晟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6 
由于歌描述时间的一维性与戏曲表演四维度空间之矛盾,使得咏剧诗在再现戏曲舞台空间并置的事件时,不得不先后分叙而产生读者与观众接受的差异。咏剧诗除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与戏曲代言之差异外,还具有对情之外的场内外之广告、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桃花扇》的咏剧诗传播
收藏 引用
《四川戏2012年 第2期 54-57页
作者:单永军聊城大学文学院 
在《桃花扇》传播中,咏剧诗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它以、词、曲为媒介,传达出对《桃花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表演情形等观点和感知。就其内容而言,兴亡之感的体验、成败的反思和人物形象的评价特别受到重视,而艺术特色、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咏剧诗看清代文人对《桃花扇》的接受
收藏 引用
《戏艺术》2013年 第3期 61-64,65-69页
作者:陈仕国山西师范大学 
《桃花扇》横空而出,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清代不少文人墨客以歌形式,对《桃花扇》或点评,或记录观演活动,或感时抒怀,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些咏剧诗不仅有助于勾勒出清代文人对《桃花扇》的批评接受轮廓,且有助于深入了解清代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日本的中国咏剧诗考论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20年 第4期 72-86页
作者:仝婉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歌是中国文人用来慨叹寄的经典形式,戏曲艺术逐渐融入文人的生活之后,文人便借用歌对戏文本及演出、作家、演员、表演、戏传播等方方面面做出叹或评点,这些歌便被称为“咏剧诗”。宋元时代,此类咏剧诗已经出现,至明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古代咏剧诗中的“交游”现象
收藏 引用
《齐鲁学刊》2011年 第2期 125-129页
作者:包海英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咏剧诗。其中一部分咏剧诗记述了曲家与艺人、曲家与曲家、文家与曲家及艺人之间的交游活动。曲家与艺人的交往,反映了他们之间超越声色之娱的深厚情谊,并有助于戏曲艺术形象的塑造;曲家与曲家切磋戏曲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李渔的
收藏 引用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年 第1期23卷 47-49页
作者:查月贞 邹蓉 郭丽君景德镇高专江西景德镇333000 黔西南民族师专贵州新义562400 
李渔是清朝著名文人,也是古代文学创作领域运用文体最多的作家,他的歌创作虽不如戏曲小说那么出名,但也自具特色。总体上具有意境清新,构思奇特,风格大胆幽默,用语平易的特点。尤其是他的篇首园林咏剧诗生活俗事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论戏”的历史源流探赜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2021年 第2期 61-76页
作者:李碧 彭志浙江理工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所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论戏不同于专门曲论、序跋、批注等案头评点对戏曲文本的关注,其主要聚焦于戏曲演出、演员、审美及传播等方面。“琴棋书画,斯文一体,凡讴歌必有文。”因歌体式成熟较早,以体形式对演出进行记录也出现得很早,这些记录逐渐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赵翼的戏曲观——以《瓯北集》为中心的考察
收藏 引用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 第4期14卷 40-45页
作者:相晓燕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人、史学家,他一度热衷观,是个十足的戏迷。赵翼中年时激流勇退,致仕归里,以著述自娱,在观听曲之余,创作了不少咏剧诗。他同情优伶,在歌中热情赞美他们的高超技艺,但晚年时却主动地与戏曲保持一种冷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