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咏物"
8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李白诗歌对咏物传统的继承与创变
收藏 引用
《唐代文学研究》2022年 第1期 243-257页
作者:隋雪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汉魏和南朝诗歌兴寄与赋物传统共同体现在李白咏物诗的创作中,并随着李白艺术范式的成熟逐步由南朝向汉魏体格、从赋物向寄情转移;李白咏物诗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通过赋题之法,将拟乐府旧题与制歌行新题两种创作路径并举,从而恢复汉魏的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二) 营造和谐的单元教学生态——“咏物抒怀”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
收藏 引用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7年 第2期 29-36页
作者:吴怡 黄厚江江苏省苏州中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状江南》唱和诗核心人物及其咏物创新形式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21年 第1期 86-95页
作者:戴伟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状江南》组诗是大历浙东唱和重要作品,在内容、诗体和诗境上有全新开拓。鲍防作为节度使行军司马参与了文人群体诗歌活动,并发挥了领导和组织作用。《状江南》之"状"为"比"义,"状江南"就是用比喻描写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安正始时期咏物诗的艺术特征
收藏 引用
《北方论丛》2009年 第5期 12-15页
作者:高淑平哈尔滨理工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讲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建安正始时期,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险恶促使士人群体自我价值意识和生命关怀意识开始觉醒。诗人突破两汉文学传统,以感物取象、隐喻自我的象喻性方式选择咏物题材,并确立主体诉求化的人本性理念的文学价值观,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咏物诗歌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病文析因 美文悟法——学写咏物抒怀短文
收藏 引用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3年 第10期 42-44页
作者:任锐山西太原市成成中学初中部 
【创意说明】学生在咏物抒怀类文章写作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咏物时下笔随意,内容空泛,缺乏细致的描写,标签化倾向严重;抒怀又常常是生硬的概念化的,与前面的咏物脱节。本设计在引导学生分析同学病文的基础上,从已学过的名家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魏晋南北朝咏物抒情小赋的移情现象初探
收藏 引用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 第1期 79-86页
作者:池万兴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 
所谓“移情”或“移情作用”,本是德文和英文的意译,是指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一种感情移入现象。它是审美主体将自己的主观感情移入到审美客体之中,从而使客观景物生命化、性格化,达到物我一体,主客融合的审美境界的结果。移情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咏物与抒怀——山水画写生与创作漫谈
收藏 引用
《艺术教育》2007年 第1期 29-29,23页
作者:许华新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视觉艺术系 
清代艺评家刘熙载认为,一切文字不外乎两种,一是实事求是,二为因寄所托,即”咏物”与“抒怀”。绘画也不例外,咏物者实事求是,抒怀者因寄所托。刘熙载进一步强调:“志因物见.景以寄情,文以代质。”也就是强调“咏物”(再现)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咏物
收藏 引用
《语文世界(中旬刊)》2001年 第5期 8-9页
作者:张晓风 
“亦秀亦豪,腕挟风雷”是余光中对张晓风艺术创作风格的笃评。她擅长以张灯结彩的喜庆气氛写“大自然的圣礼”,并以此表达对生命价值的沉思。张晓风诗性思维的一个根本特征是极尽笔歌墨舞之能事的“豪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咏物——焦兴涛转述“物”的方式
收藏 引用
《中国艺术》2012年 第1期 54-55页
作者:高名潞 
焦兴涛,1970年生于四川成都。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艺术创作中最复杂的问题就是物的问题。首先,它离不开用什么材料和用什么题材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材料和题材看作客观之物或者客观事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咏物寄情 抒情写心——李碧霞的工笔花鸟画
收藏 引用
《今日艺术》2008年 第1期 40-49页
作者:徐恩存 
绘画倘若一味追求技术的娴熟,而缺失情怀的寄托,其展示的只能是毫无生气的点,线、色等,成为无生命、无活力的外在躯壳,应该说,这是当代绘画的弊病之一,当然,其原因是复杂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