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品评标准"
61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视图:
排序:
学画先立品 作画需养兴——读书、习画所悟
收藏 引用
《陶瓷科学与艺术》2018年 第10期52卷 9-9,5页
作者:王志红不详 
读书的时候,老师教导我们:中国画在美术标准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品评标准——“画如其人”,即“画品如人品”。老师还说:学会作画之前,要先学会读画。读画,不仅要读懂、读透画里的东西——技法、章法,更要能读出画外的东西——品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学院派”青年美术家美术创作现状与团结引导
收藏 引用
《书画世界》2019年 第3期 88-91页
作者:宗媛云南师范大学 
所谓“学院派”,是指受过正规且完整的学校教育和学术训练,学术研究上有师承的群体。从美术领域角度来讲,“学院派”是指符合传统标准,或合乎官方美术学院基本训练下标准的美术家群体。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群体中,“学院派”几乎是规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下美术展览现象分析与制度改良的若干建议——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览中国画展区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 第1期 177-180页
作者:刘阳上海201100 
本文通过分析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中国画展区作品所呈现出的不良现象,针对当前美术展览的作品征集方式与审查机制改良提出了若干建议,还望通过提出问题到提供解决方案,使得中国绘画的美感得到最大化的传递,进而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景外之境、韵外之致——从唐宋“逸品”说看文人审美理想的建构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7年 第4期 41-42页
作者:王庭杰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一、“逸”的提出及“逸品”标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很多审美范畴在最初不是专门为绘画审美而提出的,“逸品”即是如此。“逸”出现在绘画品评中是从魏晋开始,缘于绘画品藻之风盛起,这一时期的品评风气虽说是基本限于人物绘画,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再谈中国人物画的“形”与“神”
收藏 引用
《国画家》2019年 第6期 72-73页
作者:黄志鹏不详 
作为中国古代审美的一个核心问题,自先秦、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早提出的"形神兼备"的美学思想;到唐代的"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离形得似"的主张;再到宋元时期文人画盛行,提出强调绘画艺术更应注重品格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五代宋初南北山水画之异同
收藏 引用
《书画艺术》2014年 第4期 24-27页
作者:盛诗澜无锡市书法家协会 无锡博物院 
上:时代之美与五代宋初山水的品评标准五代宋初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期,出现了荆、关、董、巨、李、范等一大批里程碑式的人物,无一不是百代标程的典范。提到中国山水画,很多史论家会自然地提及南北分野。唐人山水尚处于探索阶段,体貌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正本清源 贴近文脉
收藏 引用
《中国书画》2013年 第6期 80-83页
作者:龙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 文化部 中央文史馆 
对于中国画本体的认识,有许多或难或易的问题值得我们当代画家去深入思考。这是因为近现代以来,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和社会经世致用的双重作用,中国画被迫用单一化现实性与写实性的权宜之计来缓解社会性生存压力,以应对来自外部与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天机舒卷 “逸”境自深——逸格画品的收藏价值刍议
收藏 引用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 第2期 34-36页
作者:孙欣 
“逸格”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高的品评标准和审美尺度,在古代书画收藏史中占据重要的坐标意义。“逸格最上”融汇了历史经验的沉淀,奠定了中国画的哲学根基和发展流向。而在现今,收藏界似乎淡化了“逸格画品”的真正价值,对“逸格画品”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主持人语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6年 第17期 70-70页
作者:辛尘 
中国人普遍爱书法,也都希望能辨别书迹的好坏或高下。在古代,文人士夫的雅文化层面与市井乡野的俗文化层面存在着多重隔阂,雅人谈论雅人的,俗人谈论俗人的。雅人的圈子里虽也难免存在异议,甚至争辩,但同处一个文化层面,大抵能理解彼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不是标准缺失而是多元与新变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7年 第10期 11-11页
作者:李刚田<中国书法>杂志 
当代书法的品评标准不是缺失,而是呈现出多元与新变。所谓的多元,就社会意义上讲,由于对书法社会功用的不同要求而呈现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如牌匾字,其书法的艺术性与文字的使用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并且首先重视的是其作为语言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