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唐代诗人"
252 条 记 录,以下是151-160 订阅
视图:
排序:
《忆江南》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中小学音乐教育》2015年 第5期3卷 40-41页
作者:汪文嘉江苏省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 
《忆江南》选自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歌曲,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描述了他对的江南景物回忆和赞叹,风格清新,形象鲜明,回忆满怀深情。曲作者为诗配上了优美婉转的旋律,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句与句之间鱼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牡丹仙子春常在——范敏祺《国色天香》瓷屏画赏析
收藏 引用
《景德镇陶瓷》1999年 第1期9卷 81-82页
作者:余锋 
四月春浓,百卉争喧,繁葩竞露。而牡丹以丰满的花容、烂漫的姿态、绚丽的色彩、华贵的气质,艳冠群芳,占断春苑好物华。因此,自隋以来,历朝历代,对于牡丹是人见人爱。前面唐代诗人徐凝的《牡丹》诗,即概括了人们颂扬赞美牡丹的共同心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9年 第11期 44-45页
作者:于华江苏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 
一、教材解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传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书法与养生——从袁晓园的一首诗谈起
收藏 引用
《汉字文化》2006年 第3期 95-96页
作者:张东宝 
2005年5月,笔者在北京拜访李敏生先生时,在他家中看到已故著名语文学家袁晓园女士的一幅墨宝,题为《百岁感怀》,诗云:“不拜耶稣不参禅,不信气功不练拳,人间哪有不老药,顺其自然过百年。”李敏生先生讲:“袁老师以102岁高龄辞世。这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引导学生推敲文字 提高阅读文本能力
收藏 引用
《教育艺术》2011年 第5期 15-16页
作者:谢思阳福建南安市联星中学 
何谓"推敲"?《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是由唐代诗人贾岛琢磨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后人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具体表述是:读者在阅读时,对文本的各种资料信息有目的、有意识地或全面地或针对某个点、某个方面进行认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游子吟》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中小学音乐教育》2013年 第3期1卷 40-41页
作者:朱逸婷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小学 
年级:三年级教学内容:1、复习歌曲《夜晚多荚好》;2、学唱古诗乐歌曲《游子吟》。教材分析:歌曲《游子吟》是曲作曲家易风林老师根据唐代诗人盂郊的《游子吟》谱曲而成,歌曲为利调式,具有占朴的民歌曲牌风。歌曲分两部分,前半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竟胡为者 唠唠但爱吟——论贯休献给王建的诗歌
收藏 引用
《文史杂志》2010年 第1期 58-60页
作者:王定璋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唐代诗人辈出,诗作浩瀚,作者遍及三教九流。诗僧贯休,以出家人的特定身份,跻身诗坛,创作了一千多首视角独到,感悟敏锐,内涵丰厚,艺术造诣颇高的诗歌,成为唐代诗僧中佼佼者。其有《禅月集》存留。据《全唐诗》所辑贯休诗计十二卷,凡诗72...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华文明简史——《大中华赋》连载
收藏 引用
《走向世界》2015年 第49期 100-101页
作者:刘长允 
杜子美沉郁而奇绝,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Du Zimeiis exceptional and melancholic,like what his poem confesses:Spring comes from sky on earth and greens River Brocade;the world changes now as then like white clo...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诗中服饰描写的功能
收藏 引用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S1期13卷 24-27页
作者:吴睿沈阳市第50中学辽宁沈阳110044 
服饰是人类自身穿着与装饰的总称,包括由头至足一切穿戴(带)之物.细究起来,它不是仅为遮身,而是人类物质与文化的融合.精神与审美的体现.所以,当服饰这一民俗事物出现在唐代诗歌中,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它所包含的内容,才能真正读懂唐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秋思》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年 第10期 56-57页
作者:胡修喜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教材内容 选自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