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团工作"
3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痴迷秦腔的艺术世家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1998年 第5期 60-43页
作者:杨居礼 
在秦腔艺术传播最远的天山脚下,有一个两辈人同在一个剧团工作的秦腔世家。父亲和强、母亲熊月玲都是闻名西北地区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女儿熊小玲、儿子和小强也都是秦腔界难得的后起之秀。他们全家痴迷秦腔事业,在艺术上都各有建树,所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曝光人物
收藏 引用
《大众电影》1995年 第6期 49-60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思聪三年祭(上)——我与马思聪
收藏 引用
《音乐研究》1990年 第2期 13-20页
作者:李凌 
业道同志要我为《音乐研究》写《我与马思聪》,还说:“你和他互相影响不少。”由于思聪在管弦乐艺术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日后研究他的不会没有。我写的《论人最好兼及全人》,对他的功过得失的大的方面谈得较多。是的,我们过从较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调查和追偿日本劫夺我国文物工作述要
收藏 引用
《民国档案》1992年 第4期 127-132页
作者:孟国祥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上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近代日本走上侵略道路后,不惜采用种种卑劣手法,掠夺我国文物。特别在1931——1945年长达14年之久的侵华战争中,侵华日军一面姿意摧残我国文化事业,一面又大肆掠劫我国文物,造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青与戏曲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1995年 第4期 39-40页
作者:沈泯 
四十年代与张爱玲齐名的上海女作家苏青,解放后曾与上海的戏曲,特别是越剧,结下一段姻缘。 我是1951年初认识苏青的。当时我正十八岁,因为自幼是个“戏迷”,看到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一届戏曲编导学习班在《解放日报》刊登的招生广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山花”、“杏花”到“梅花”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8年 第2期 45-46页
作者:成凤英 
从“山花”、“杏花”到“梅花”●成凤英听到我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一殊荣的消息后,心中自是非常激动,但更多的是沉思和遐想……我出身在山西静乐县一个很偏僻的山区,父母都在县中路梆子剧团工作,也算得上是梨园世家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老标兵的本色——记四十五修造厂工人邵明君
收藏 引用
《兵工运》1997年 第10期 27-28页
作者:曹云 
今年57岁的邵明君,被公认为四十五修造厂的“元老”。他1961年进疆在一四二团工作,1966年调入四十五。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但他三十年如一日,以厂为家,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勤奋工作,矢志追求的崇高精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东琴师刘志杰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1999年 第7期 64-66页
作者:韩志君 
刘志杰,1914年农历腊月11日生于天津市,母亲刘贾氏是旧戏班里的服装师。刘志杰自幼就跟在母亲身后随着戏班行走江湖,受到了很好的艺术熏陶。她天赋好,手巧心灵,又博闻强记,16岁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求索凭坚毅 艺海领风流——写在倪惠英从艺40周年艺术专场演出之前
收藏 引用
《南国红豆》2011年 第1期 40-,42页
作者:黎子流 
珠水腾欢展新貌,华灯闪烁乐韵扬,在辉煌的2010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快要到来之际,欣闻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举行从艺40周年专场演出活动,并举行"倪惠英表演艺术研讨会",作为一名老同志、老观众、老朋友谨在此致以衷心的祝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张火丁 菊坛人卓立
收藏 引用
《人物》2009年 第7期 17-20页
作者:杨景贤 
"是淡云遮月,不是晴空日出;是游刃有余,不是不遗余力;是韵味无穷,不是震耳欲聋。"这是张火丁眼中的程派艺术,也恰是戏迷们眼中的张火丁。冷艳、沉静、素雅,个性独特的张火丁在菊坛显得卓尔不群,而她那一波三折的坎坷学艺经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