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国剧"
9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国剧的脚色、行当与人物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00年 第3期 66-75页
作者:傅谨中国艺术研究院 
脚色制是理解中国戏剧表现手法的关键,它通过抽象与类型化,把所有戏剧人物分为有限的行当。国剧演员是以行当的身份而不是以人物身份出场的,每个行当都是有一套完整而独特的表演程式,同时也是一个类型化的表意系统,它将戏剧人物的共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余上沅倡导“国剧”的早期戏剧主张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1989年 第2期 98-105页
作者:王永生 
余上沅(1897~1970)是活跃在我国早期话剧界的一位著名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和戏剧教育家。一九二三年曾去美国匹茨堡卡内基大学戏剧系学习,后又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西洋戏剧文学和剧场艺术。一九二五年春为献身祖国戏剧事业提前回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国剧运动”及其理论建设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1991年 第4期 60-67页
作者:傅晓航 
“五四”运动前夕,在反对旧文化、旧道德声势浩大的新文化浪潮中,以胡适为首的一批资产阶级在文化方面的激进派,他们以《新青年》刊物为基地,发动了强大的舆论攻势,将戏曲作为封建文化给予彻底否定了。同时提倡引进西方戏剧,以取代“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京剧获称“国剧”的论证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4年 第5期 107-114页
作者:田志平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 
"国剧"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被推出,30年代逐渐定位于对"最具代表性戏剧形式"——京剧的认定,这种认定在中国大陆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则一直持续至今。时至今日,在中国大陆中断使用半个多世纪的"国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余上沅“国剧运动”前后的国剧观、旧剧观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4年 第1期35卷 63-67页
作者:向阳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余上沅始以西方现代剧场理论估评中国戏曲,思考旧戏该如何改良,而后认为应以内容来分别新旧剧,并从肯定旧戏的形式发展到服膺旧戏艺术的纯粹。他将旧戏置于世界戏剧图景中予以重新评估,却干扰了通过"国剧运动"重振中国戏剧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国剧坛的“后布莱希特时代”:兼谈《伽利略传》对当下国剧创作的启示
收藏 引用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0年 第5期 54-59页
作者:周珉佳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布莱希特的剧作被大量译介国内并排演,他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表现方式和戏剧形式,给戏剧界和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其实,早在1959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就排演了布莱希特的经典剧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随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也谈余上沅与“国剧运动”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1990年 第3期6卷 101-106页
作者:安理 
读了马明先生《论余上沅与国剧运动》(《艺术百家》1989年第2、3期连载),觉得不少看法难以苟同,谨择其要者,陈述于下。 一、虚幻的轨迹 在马明先生的文章里,余上沅被看作是中国“写意话剧”的先驱者,着眼于“世界戏剧发展趋向”的中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国剧”略考
收藏 引用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9年 第2期 13-19页
作者:孙玥南京大学 
"国剧"一词常被使用和界定,却一直纠缠不清,争议不断。回顾它的使用与争议过程,辨析历史上的代表性观点,以及参照同类概念的使用与演变情况,可以发现,鉴于"国"字突出的意识形态性,它在树立民族意识、摆脱被边缘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后现代语境下国剧的发展策略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13年 第6期 43-45页
作者:代立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颇有冲击力的文化思潮,不仅影响了各种艺术样式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视域。国剧是一种承载着社会文化诸含义的古老艺术,在后现代语境下面临着审美体验变化的挑战以及自身的发展问题。本文从演员、戏曲、故事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致力于国剧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简论郭小庄“雅音小集”对京剧表演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7年 第1期23卷 33-36页
作者:王凯歌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本文肯定了台湾京剧表演艺术家郭小庄将现代意识融入京剧程式化规范之中,努力谋求京剧表演艺术的改革和创新的作法,对其创办的演出团体“雅音小集”在京剧表演艺术方面的积极探索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探索和归纳,并以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