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在心为志"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材质与意境——龙泉青瓷的诗性美解读
收藏 引用
《中华手工》2024年 第4期 77-81页
作者:叶燕(文/图)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关于“诗性”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文论典籍中找到相关依据。中国第一部诗歌专论《毛诗序》开篇即有“诗者,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1]说明诗歌具有抒情言的特征与作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心为志发言诗——中国诗歌语言刍议
收藏 引用
《语言战略研究》2021年 第1期6卷 5-6页
作者:郑欣淼故宫博物院 中华诗词学会 
中国艺术传统中,诗画难分,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基石;而在中国画家看来,笔墨、线条等之于绘画,恰如语言之于诗歌。本期“语言跨界谈”邀请到三位艺术评论大家,从诗与画的角度谈谈语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太行有幸埋忠骨,碧血桃花开到今——评原创民族歌剧《桃花红杏花白》
收藏 引用
《戏友》2024年 第1期 25-28页
作者:邓嫣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晋地表里山河,其人瑰玮多大节。”重峦叠嶂,交通不便,反而孕育出山西人土生土长、诚朴敦厚的浪漫情怀。“在心为志,发言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原创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舞蹈《金面》编创述评
收藏 引用
《艺术家》2022年 第11期 113-115页
作者:孙雯新延边大学 
舞蹈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始于数千年前,从原始时期的载歌载舞开始流传至今,并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在我国的古经典《尚书》里有一篇《尧典》,其中说道:“诗言,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是指人们把诗歌看作作者的思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概论艺术家的情感
收藏 引用
《美苑》1990年 第4期 37-39页
作者:钟跃英 
情感作人的心理活动,一方面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它又支配着人在现实中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往往成推动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内趋力。当然,推动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动力并非局限于情感,而且还包括象意识,目的等诸多因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电影中舞蹈片段的重要作用
收藏 引用
《电影评介》2017年 第3期 107-109页
作者:李窦逗吉林艺术学院 
2000多年前的《诗大序》中有云:“诗者,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类作自然动物,也有七情六欲,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也可通过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处“无我”与“有我”之间——刍议陈凯山水画中的音乐性价值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5年 第11期 82-85页
作者:叶桑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苏轼评文人山水画鼻祖王维画作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自此之后,“诗画合一”遂成让历代山水画家,尤其是文人山水画家心神往之的至高境界。“诗画合一”中的画自然是指绘画,也即形象艺术。那么“诗”的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回族诗人丁鹤年诗歌导论之三
收藏 引用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 第4期28卷 80-83页
作者:导夫宁大回族文学研究所 
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特征的一个重要认识便是“诗言”。即所谓“诗者,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这之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达意,一是表达感情。“”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与音乐之关系初探
收藏 引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 第2期 74-79页
作者:龚妮丽 
一诗与音乐是一同诞生的,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艺术毫无例外地出现在世界上任何民族最初的艺术中。这种艺术形式除了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质生活简陋必然形成的艺术现象,还有其审美倾向一致性的内在原因。《毛诗序》中写道:“诗者,之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漫谈中华民族“说”的语言艺术
收藏 引用
《语言战略研究》2020年 第4期5卷 9-10页
作者:于同云河南省话剧院 
说话最重要的功能是交流信息,另一个重要功能则是表达情感。了更好地传情达意,就产生了“说”的语言艺术。中华民族“说”的语言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毛诗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