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地球自转对分布式星载SAR-GMTI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受测绘带地形起伏和杂波抑制手段的制约,星间基线应平行于地面波束足迹方向,编队卫星轨道参数必须保持一定的关系;(2)地杂波多普勒与距离有关,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以克服杂波凹口形变及展宽。在综合上述两个影响的基础上,设计了由3颗小卫星编队构成的分布式星载SAR-GMTI系统,并以信杂噪比损失为指标,衡量该系统在X和L两个波段下能够达到的理论性能上限。
摘要:合成孔径高度计在方位向采用了合成孔径的方法,是一种新型高度计。在回波数据处理中,要在多普勒域进行延迟补偿,故而需对回波的多普勒频率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卫星雷达和地面目标相对运动速度的分析,得到了回波的多普勒频率公式。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率对合成孔径高度计的回波波形、有效视数和测量精度存在一定影响。因此在延迟补偿、系统设计、信号处理等方面要加以考虑。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如何让教学的艺术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学校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使我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下面笔者就所讲的公开课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摘要:完成基于真实情境的复杂学习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搭建“脚手架”,进行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想学习、能学习、会学习。搭建学习支架需要多渠道、多类型的学习资源支撑,文章基于支架式教学理念,思考如何精选与整合各种学习资源来辅助支架式教学,构建资源整合辅助地理支架式教学的模式,并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支架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逐步完成复杂学习任务,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实现思维水平的进阶。
摘要:“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中的诸多知识点难度较大,借助GoogleEarth辅助课堂教学有助于把抽象的地理现象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搭建平台,能更好地辅助师生突破教学难点,深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认识与掌握。
摘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取向,其设计的逻辑起点是每位学生均为独特的个体。教育是让每个独特的个体均能得到发展,这也是真正意义上公平教育的内涵。
摘要:一、教学设想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里的设计即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以逐步探究实例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习兴趣,
摘要:研究考虑地球自转的探月返回跳跃式再入的纵向制导问题.通过对制导动力学进行详细分析,给出了地球自转对制导精度产生影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探月返回跳跃式再入的纵向制导问题,研究了考虑地球自转的反馈线性化跟踪制导律的设计问题.当考虑地球自转时,制导动力学十分复杂,如果直接按照非线性系统反馈线性化控制理论进行制导律设计,所需测量量较多,制导律难以实现.设计了一种简化的反馈线性化跟踪制导律,并分析了设计机理.最后进行了数学仿真,与航天飞机反馈线性化跟踪制导律进行了比较,所设计的制导律在一定不确定下制导精度更高.
摘要: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在地理课堂中落实。"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中很多知识点难度较大,对空间想象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求很高。本文以该节教学为例,探究地理实践力在地理课堂中的落实与培养。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也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进行恰到好处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