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地表结构"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隧道施工引起的松砂土层与地表结构响应
收藏 引用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23年 第4期23卷 190-204页
作者:徐敬民 徐成华 施烨辉 章定文 徐涛 胥稳 程荷兰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江苏省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41 
通过4组离心试验,模拟相对深度(埋深-直径比)分别为1.3和2.0的隧道在砂质土层中施工,分析了土层与地表建筑的位移与变形规律;通过抽取模型隧道内部的液体模拟隧道施工导致的土层体积损失,并设计了2层铝制框架结构模型,利用粒子图像测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隧道对场地及地表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收藏 引用
结构工程师》2019年 第1期35卷 140-145页
作者:杨蒙 林永亮 李新星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上海200072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上海200235 
隧道的存在会导致场地土层以及地表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发生变化,为研究这种影响,建立了隧道-土体-地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平面应变计算模型,同时考虑了隧道半径以及刚度变化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可得:由于隧道的存在,地表一定范围内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地铁盾构中的地表结构沉降及控制技术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高新科技》2021年 第23期 119-120页
作者:张险涛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城市修建了地铁,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我国在地铁隧道施工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工法。在设计过程中要扬长避短,并吸收国内外近年来在隧道施工方面取得的成果,选择成熟、可靠的施工方法,同时也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软土地区隧道-土体-地表结构筏板基础地震响应分析
收藏 引用
《地基处理》2024年 第S01期6卷 22-30页
作者:黄忠凯 叶诗瑛 张冬梅 周文鼎 仝跃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041 
以上海地区典型的下穿隧道-土体-地表结构筏板基础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相应的非线性动力有限元模型。考虑隧道埋深、土体本构模型以及地表结构3个因素,采用ABAQUS软件,系统研究了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隧道对地表结构筏板基础的影响,同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不同结构地表渗水能力测试及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收藏 引用
《中国防汛抗旱》2017年 第6期27卷 100-105页
作者:刘爱华 王昊 陈毅峰 卢华秀 王嘉琪 丘丹蕾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广州510642 
城市大规模硬地化建设已成为城市内涝多发的重要致因,运用海绵城市概念设计建设具有一定储水与补水能力的非硬化地表正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针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地表类型,设计并完成了一系列地表渗水能力的测试试验,初步获得了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滨海城市热环境评估
收藏 引用
《世界建筑》2024年 第11期 96-97页
作者:张弘驰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物理教研室 
局地气候分区在城市气候规划中的研究进展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与城市热浪频发使公众健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及更新设计结合国家、地域、城市气候信息的综合考量,对未来城市气候响应、增强城市韧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神府煤田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的成因及反思
收藏 引用
《陕西环境》1999年 第4期6卷 6-9页
作者:刘文宗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西安71006 
笔者于1998年5月对神府煤田野外实地踏勘和调查研究和总结出该区环境破坏的具体成因和后果及解决措施并根据环境破坏原因提出环境管理方面的五个缺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解读主要地质灾害”教学设计(湘教版)
收藏 引用
《地理教育》2015年 第7期 18-19页
作者:刘胜利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 
一、教材分析“解读主要地质灾害”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选修V《自然灾害与防治》中自然地理知识最集中、涉及面最广的一个单元。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及灾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岩土工程勘察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运用
收藏 引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2年 第6期 156-159页
作者:李振民 刘超中勘冶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保定071000 
为了提高城市中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率,针对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中的岩土工程勘察展开讨论。首先分析岩土工程勘察的必要性,并总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指明后续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方向。其次立足于岩土勘察作业要求、确定岩土工程勘察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科学与工程在课堂中的整合
收藏 引用
《中国科技教育》2016年 第5期 19-19页
作者:刘玮江苏汉博教育培训中心 
课程简介STEM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但STEM课程该如何走进课堂,如何将STEM教育中最重要的工程与科学紧密结合起来,成了很多STEM教育实践者所面临的问题。"科学与工程在课堂中的整合"慕课课程以介绍在课堂上实现了科学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