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对现行规范规定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限值与场地特征周期无关的不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这也是导致Ⅰ、Ⅱ类场地上的长周期结构基底剪力系数难以满足规范限值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影响基底剪力系数的因素,发现基底剪力系数受到结构质量和刚度的分布、地震烈度、场地特征周期、结构阻尼比以及设计反应谱形状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场地特征周期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限值,在场地条件较好时可放松规范限值,这样使长周期结构的抗震设计更容易满足地震剪力系数的要求,更为经济合理。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文中提出的基于场地特征周期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限值的合理性。
摘要:场地特征周期是一项重要的地震动参数,对抗震设计的影响较大。研究了参考文献中的各类插值计算方法,并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连续化插入方案及附图,给出了各地震分组条件下的特征周期等值线图以及覆盖层厚度和剪切波速分界线±15%范围内所对应的特征周期数值速查表格,简化了插值过程。同时补充了剪切波速超过700m/s的特征周期插值数值,根据规范附图校准了连续化插入方案及等值线图,讨论了特征周期值不合理的反向跳跃现象和处理方法。
摘要:场地特征周期T_g作为反应谱平台段的终止周期值,在规范中除了有明确的取值规定外,还允许按照(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通过连续插值的方法得到。规范中给出了插值的参考图和插值的连续性原则。仔细研究发现,规范中给出的T_g插值参考图在分区间和台阶转换处,存在着插值密度不连续的情况。从不同分区间的过渡和台阶转换的两个角度出发,推导出插值密度连续的T_g插值方案,推导了有台阶转换的插值方案,不仅解决了分区间插值密度连续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Ⅲ区内的台阶转换的连续性问题,解决了规范中隐含的连续性插值分区内的插值密度连续性问题,使插值过程更加严谨,还同时给出了满足工程精度的实用方法,可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摘要:结构时程分析中选择合适的地震动记录至关重要。以地震动反应谱与规范设计反应谱相匹配为原则,重点考虑场地特征周期和结构基本周期的影响,全周期控制地震动反应谱与设计反应谱的一致性,提出新的地震动选择方法;将选出的地震动记录带入结构时程分析,以我国抗规时程分析基底剪力要求为评价原则,分析结构时程基底剪力结果,验证本方法的可行性,并与另外两种方法选择地震动记录的时程结果对比分析,验证本方法的优越性。本研究旨在为建筑结构时程分析找到一种操作简单、计算效率高且适用性较强的地震动记录选择方法。
摘要:场地特征周期作为抗震设计的重要参数。在详细阐述不同规范确定场地特征周期的方法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总结了几种不同确定方法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GB 55002—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与原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取值方法基本相同,主要是面积内插法来确定不同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下对应的特征周期。而《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2004》方法是一种暂行的简化法。一般地,两种方法的确定结果不尽相同,在场地覆盖层厚度、地震分组为一组的情况下,二者的确定结果相近。
摘要:场地特征周期Tg是建(构)筑物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重要参数。针对电除尘设备一类工业构筑物工程,根据《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1993)对场地工程地质勘查资料直接进行分析,计算出场地特征周期进而求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求得的场地特征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更为合理。
摘要:针对场地土及其分类的模糊性和随机性特征,建立了基于二维多规则云模型定性推理的场地分类方法,实现了场地分类边界不确定性划分.设计了场地分类的二维多规则定性推理生成器,将其应用于场地类别和特征周期的识别过程中,实现了场地分类和特征周期的连续化,克服了在分类边界处易出现类别跳跃等不合理现象,基本实现了现行建(构)筑物抗震规范在场地分类方面的统一.最后利用该方法对74个实例进行分析,场地分类的正确率达到97.3%,表明了该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摘要:对双折线弹塑性滞回模型的单自由度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不同场地、结构自振周期、延性、阻尼比、后期刚度系数等参数组合下的结构影响系数R。结果表明:R谱的决定性因素是结构的延性,延性越大R越大;阻尼比、后期刚度对R的影响是第二位的,而阻尼只在短周期范围内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对场地特征周期用六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取五种分析结果一致的特征周期,对R谱的横轴标准化,得到的R谱保留了在Tg处的峰值特征。对各周期和延性下的R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并提出了延性影响系数Rμ的计算公式。
摘要:为方便地由弹性位移计算最大弹塑性位移反应,对等强度折减的双折线弹塑性滞回模型的单自由度(SDOF)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位移响应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标准化周期、场地类型、强度折减系数、阻尼比、后期刚度和二阶效应等不同参数组合的位移放大系数Cd2谱.结果表明,Cd2在固定周期处各强度折减系数所对应的数据点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Cd2随着阻尼比(除短周期)的减小而减小,随着后期刚度的增大而减小;二阶效应的存在将导致Cd2显著增加.为分析不同滞回模型对Cd2的影响,又计算反向加载时刚度退化的修正克拉夫(MC)滞回模型、剪切滑移(SSP)和无任何耗能能力的双线性弹性(BIL)模型下的Cd2谱,与理想弹塑性(EPP)下的Cd2进行对比,发现EPP的Cd2在4类模型中是最小的.
摘要:在抗震概念设计中,虽然确立了一些准则,但这些准则基本上是定性的,目前尚缺乏简明的定量评估准则。本文结合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一种对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能量方法,可用于抗震设计方案的定量评估和比较,以及场地对结构影响的定量评估,减震方案的评估。该方法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取得预期效果。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