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声律论"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佛学对声律论形成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 第5期 140-141页
作者:赵文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银川750001 
佛教的传播深刻影响了魏晋社会的思想文化进程,使声律问题从翻译语境中整体移入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结合本属于音乐艺术的"五音"以及文学语言的被发现,最终形成了适用于文学艺术的声律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永明声律论发生的双重因素
收藏 引用
《求索》2017年 第4期 152-156页
作者:白崇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 
汉诗从以歌唱为主的歌诗过渡到以意义表达为主的徒诗,导致了原有声律体系的崩溃。但诗歌是韵律的艺术,其体制对声律存在内在的要求。因此,重建声律体系是徒诗本身的文体性需求。在六朝士族文化的引导下,包括声律在内的诗歌形式艺术得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学视野下的“工拙”溯源
收藏 引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4期 116-120,160页
作者:谢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54 
“工拙”源于“巧拙”,最早用于评价人物性格的灵巧与笨拙;作为一个文学理的专有名词首见于梁代;声律论的创始人沈约首次以“工拙”诗,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原则和方法。“工拙”建构了中国古代艺术新的审美理,丰富了中国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中叶扬州曲家的戏曲创作
收藏 引用
《扬州文化研究丛》2017年 第2期 81-92页
作者:相晓燕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清中叶,目睹花盛雅衰的现实情势,扬州曲家对历史剧创作中的虚实问题、声律论、本色等重新进行了探讨。深受乾嘉朴学思潮的影响,他们视野恢宏,崇尚汇通,在历史剧创作的虚实关系上,更倾向于剧作家的主观表现,追求主体情志的畅意抒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船山诗“声情”观
收藏 引用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3期 39-40页
作者:张宗良抚顺师专 
王船山“声情”诗是个严谨的科学命题。诗歌的语言只有具备了音乐的艺术特性 ,才能更完善地表达人的性情。王船山诗主张是深植于中国诗的土壤中 ,发古人所未发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
收藏 引用
《文史知识》1997年 第3期 19-25页
作者:林家骊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南朝诗歌很值得注意。虽然这一时期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比较狭窄,然而在艺术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则有重要的进展,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而在南朝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元嘉体、永明体、宫体诗)中,尤应注意"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何良俊的戏曲学理——以其《曲》为研究中心
收藏 引用
《阅江学刊》2013年 第3期5卷 142-148页
作者:王辉斌湖北文理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何良俊的《曲》是明代17种"戏曲著"之一,其中所蕴含的戏曲学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戏曲文辞的"本色说";二为提倡"情意独至"的"情辞说";三即追求艺术精细度的"声律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明代何良俊《曲》研究综述
收藏 引用
《艺术评鉴》2018年 第13期 158-159页
作者:王明玉江苏师范大学 
明代何良俊《曲》是其关于戏曲观点的合集,文字简短,篇幅精小。书中探讨了"本色""声律论"的声辞理,判定了作家、作品的优劣,这些都为后世的曲学理奠定了基础。新世纪之前,学界对何良俊《曲》的研究尚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