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复调艺术"
1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聚合性”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艺术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 第1期 110-120页
作者:王志耕南开大学文学院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艺术有着基于俄罗斯文化及正教理念的深刻背景 ,其主要制约因素是“聚合性”。“聚合性”的核心内容是“多样性中的自由统一” ,因此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艺术中 ,既有基于“爱”的彼此互为主体 ,也存在着统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狂人日记》复调艺术再论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 第11期 231-244页
作者:裴争 季红真枣庄学院文学院277160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110034 
《狂人日记》以复调对话结构推动小说艺术现代转型的同时,也完成了作者的多面性、矛盾性表达。作为隐含作者的鲁迅把深层自我的矛盾性以多重面影投射在三个承担着不同话语体系的叙事人形象中,并且在高层结构的对话中,保留了深层自我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史铁生散文中的复调艺术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 第3期 109-111页
作者:徐小凤 张志光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421008 
复调艺术理论的诞生,对世界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深受这一理论的影响,在其散文创作中,呈现出纷繁的复调现象。这种艺术手法在其散文中的运用,深化了作者的表达理念,其审美价值对后世产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复调艺术视域下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解读
收藏 引用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2期25卷 105-112页
作者:王绍舫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以现代作家林语堂的散文集《吾国与吾民》作为研究文本,运用复调艺术理论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从文体复调、情感复调和时空观念复调三个层面进行观察和解读,探究其在中西文化对话时体现的包容性、特殊性和艺术魅丽。认为复调艺术使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复调艺术在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运用
收藏 引用
《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 第4期 41-41,25页
作者:李惠然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复调小说理论最早是巴赫金针对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特点提出的,创立了小说的新形式。而在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复调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的复调艺术
收藏 引用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8年 第5期38卷 66-71页
作者:陈红明 丁晓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100 
以往研究者多谈萧红小说叙述视角的复调性、小说的音乐性、审美心理的复调建构等,但鲜有注意到她笔下的小说世界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声音,呈现出鲜明的复调特征。从萧红文本中的声音出发,结合巴赫金的相关复调理论,从人与人、人与神、人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库切《凶年记事》中的音乐结构和复调艺术
收藏 引用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1期32卷 128-131页
作者:汪正平黄山学院外语系安徽黄山245041 
小说《凶年记事》全书分为上中下三栏,犹如一首乐曲的三个声部。构成主大调的上栏是小说主人公C先生应邀为出版社撰写的言辞颇为激烈的政论性杂文和抒发柔性人文情怀的札记,小调部分则是伴随主调前行的分别取自C先生和安雅为视角的叙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声相契的复调表达:《天之骄女》的叙事艺术及其价值启迪
收藏 引用
《探索与批评》2022年 第1期 136-148页
作者:崔潇月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国当代剧作家卡里尔·丘吉尔创作的《天之骄女》常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戏剧的代表,但她的创作手法表现出多元价值观,不应局限于女性主义的批评范围。本文通过剖析其多声部对话、角色对位和场景独立的复调戏剧叙事手法来阐释丘吉尔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略论李锐《无风之树》的复调叙事艺术
收藏 引用
《武夷学院学报》2021年 第1期40卷 97-100页
作者:邓春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M·巴赫金为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而创设的概念。19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在苏联多次再版,随后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学界同样也掀起了复调小说热。创作于1994年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约伯记》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观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7期32卷 70-73页
作者:吴珊中共新乡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新乡453003 
文章尝试从独立思想者的塑造、戏剧化的情节结构以及多重共生的对话体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圣经.旧约》中的《约伯记》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文学观的影响,从而加深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理解,体会作家对圣经文本的化用及其精神上的宗教情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