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套语"
2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与传承——湘南瑶族“坐歌堂”仪式的表演艺术
收藏 引用
《长沙大学学报》2024年 第1期38卷 7-13页
作者:李巧伟长沙学院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022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100101 
“坐歌堂”是湘南阳明山系瑶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习俗,作为口头表演艺术,具有固定的程序、套语、比喻性的语言、平行关系、对表演的否定等口头表演艺术特点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瑶族民众乐观、坚毅、勇敢、讲道德、尊道德、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西方“套语”理论与西部“花儿”的口头创作方式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 第2期16卷 66-74页
作者:刘凯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 
“花儿”这种民歌,是群众即兴口头创作的,它与文人写诗有着很大不同,它的创作不用笔而用口,不是写而是唱。创作的目的不是叫人去阅读、去歌唱,而只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激情,所谓直抒胸臆、出口成歌。歌唱出了,它创作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从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敦煌变文的套语运用看中国口传文学的创作艺术
收藏 引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 第2期 176-181页
作者:郭淑云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本文尝试以派里-洛特的“口头-套语”理论对变文中频繁出现的习套词组作系统的观察与分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乐府诗中的套语
收藏 引用
《乐府学》2013年 第1期 219-235页
作者:周仕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乐府诗作为音乐、舞蹈等综合艺术的文本留存,其语言形式与歌舞表演有着直接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固定的套语。这些套语有的是出自演员与观众互动的需要,有的是出于表现方便的需要,有的音乐结构的留存,包含着大量的表演信息。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典诗歌用典论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5期65卷 80-88页
作者:程羽黑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上海200240 
用典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特征,早在先秦时代已开始萌芽,当时的用典以直接引用为主。春秋时代的赋诗奠定了以切合情境为主导的用典原则。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用典超越了径引成语与史事的阶段。随着成熟的文人诗出现,用典从“套语”中挣脱出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遗·自媒体·语境:传统音乐表演的建构与生成
收藏 引用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 第4期 84-95页
作者:赵书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 
“非遗”与“自媒体”的联姻既导致传统音乐表演语境、艺术形态与文化象征隐喻的变迁,又造成“演—观”主体互动交流空间的再生成或重构现象。“非遗”语境中的自媒体转向主要呈现出两个阶段:即表演文本的重构与重构的表演文本。第一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经》套语体释说
收藏 引用
《古籍研究》2000年 第1期 69-70页
作者:曾抗华东师大古籍所 
在《诗经》中,一首诗各章之间语句叠复,或一句、或数句的句式相同,文字不变,或句式相同而文字略异,但各章内容却大致相同,这就是诗歌理论所称的“套语”,或称为复叠。《诗经》特别是《国风》中的许多篇章经常出现这一语法修辞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异文与模件化套语
收藏 引用
《琼州学院学报》2014年 第3期21卷 3-9页
作者:胡旭 刘美惠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诗歌通常被认为是高度表达作者个性与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形式,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评论传统中,"知人论世"成为基本的评判准则。与之类似的,"赋诗以观志",即通过诗反观或推测作者的情感、品格与境遇,也反映了远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周南·芣苢》艺术解读——兼谈《国风》的艺术特质与研究方法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6年 第11期 61-71页
作者:黄冬珍 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本文以《周南.芣苢》为例,从“歌”的角度,对《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质及其艺术成就作出分析。文中认为,《诗经.国风》从本质上是用来演唱的“歌”而不是用来在案头阅读的“诗”,它与传统的文人诗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并在长久的艺术实践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另一种趣味——从《碾玉观音》管窥宋话本的叙事美学特点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7期22卷 107-110页
作者:孟光全内江师院中文系四川内江641012 
文章《从碾玉观音》入手 ,分别从传统雅文学的渗透 ,《碾玉观音》的时间表现艺术与空间表现艺术 ,套语与活泼口语几个角度 ,分析、揭示了宋话本文学的叙事美学特点 ,并对其成因作了扼要的探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