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女艺人"
2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接纳与排斥——浅析近代社会对戏曲女艺人的矛盾态度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4年 第7期 119-123页
作者:王兴昀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戏曲女艺人作为近代新兴的社会群体,在戏曲舞台上异常活跃。女艺人成为城市娱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受到了观众们的追捧,但是同时她们的人格乃至演出水平又饱受质疑。这种对女艺人既接纳又排斥的矛盾态度,正是中国传统性别观在近代的反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青春不老de草原百灵——访藏族著名民间女艺人久西草
收藏 引用
《民族大家庭》2004年 第6期 19-20页
作者:顾炳枢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大草原,是我国几大美丽藏区之一。这里山青水美,民风淳朴,民族艺术底蕴深厚,出过许多著名的民间艺人。曾两次晋京献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赞扬和接见,并至今活跃在甘南草原上的久西草,就是其中的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藏族著名民间女艺人久西草的歌舞人生
收藏 引用
《百姓生活》2008年 第4期 24-25页
作者:久西草 林泉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大草原,是生我养我的故乡。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民族艺术底蕴深厚,出过许多著名的民间艺人。我自幼喜欢歌舞,跟随着老一辈草原艺人学艺,在甘肃、青海藏区演出过大半生,并曾两次晋京献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女艺人的切入看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
收藏 引用
《音乐天地》2007年 第12期 44-46页
作者:方晓西北师大 
  环县道情皮影戏又名陇东道情,流行于甘肃东部的环县及其周边地区,是北路道情声腔与皮影表演相结合的产物,并以环县当地的方言声调作为其唱腔基础,形成了这一极具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民间地方戏,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据记载,&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残妆和泪湿怀宁——黄梅采茶戏女艺人江六奀小传
收藏 引用
《黄梅戏艺术》1990年 第Z1期 184-187页
作者:裕先 
江六,湖北省黄梅县人,生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娘家一贫如洗,又兼水患连年,五岁时就被父母送到本县梁家花园一个采茶戏世家当了童养媳。丈夫梁松贵此时已是十六岁的青年,与小媳妇兄妹相称。松贵从小跟父母学唱采茶戏,对这个比他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略论《青楼集》中的杂剧女艺人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14年 第3期27卷 219-219页
作者:曹姗姗 万英俊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青楼集》是夏庭芝著录的一部史料著作。夏庭芝,字伯和,元末戏曲家,其作品多已亡佚,至今只存著作《青楼集》。夏庭芝创作《青楼集》缘起于:"歌舞之技有闻而知之者,有见而知之者。虽祥其人,未暇记录。乃今风尘项洞,群邑萧条。追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梨园百花艳 敢为天下先——百余年来天津戏曲创新发展轨迹回眸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11年 第1期32卷 75-80,91页
作者:甄光俊天津艺术研究所 
长期以来,演出频繁的天津戏曲舞台,荟萃来自四面八方的杰出人才在那里献艺,从而天津被人称之为戏曲大码头。从清末民初天津剧坛响应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戏曲"口号,率先尝试新剧实践;艺人们的创作喜新图变;女艺人大胆突破登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国潮新题材与魔术创作的艺术和鸣(续)
收藏 引用
《杂技与魔术》2022年 第3期 54-56页
作者:张东帅(文/图)北京奇幻森林魔术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3.国潮形象:造型范式和视听语言的属性彰显人物刻画无疑是呈现作品国潮形象的核心。《戏法传奇》在溯源中国戏法、讲述戏法传承故事的过程中塑造了很多鲜明立体的故事人物,“戏中戏”的结构设计让演员们扮演了穿越古今的多重角色:说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追忆祖母骆玉笙与曲艺作家孟然的艺术情缘
收藏 引用
《曲艺》2020年 第11期 64-65页
作者:骆巍巍不详 
纵观我的祖母骆玉笙一生,艺术经历跌宕起伏。她以上海为起点,辗转武汉、南京、济南,最后在京津地区站稳脚跟,时间跨度和地域跨度很大,经历的事、物、人极多,终其一生和鼓曲艺术相连。每当有人向她提起撰写回忆录时,她总是这样表达:“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琵琶声传方寸外
收藏 引用
《上海集邮》2023年 第8期 11-12页
作者:刘沛不详 
琵琶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被称作弹拨乐器之王(图1)。在中国文化历史长卷上,琵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琵琶又称“批把”,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