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嫦娥工程"
2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嫦娥工程——中国的绕月探测工程
收藏 引用
《世界航空航天博览(A版)》2003年 第11期 36-45页
在辽阔的夜空中,人类肉所能看到的最亮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月球上有没有生命在活动?月球开发对人类有哪些益处……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观察和研究着月球。中国流传已久的“嫦娥奔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嫦娥工程”开始启动,力争2006年底发射绕月卫星
收藏 引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 第14期23卷 2350-2350页
国防科工委今天在北京召开嫦娥工程第一次工作会暨大总体协调会,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做工作报告,对嫦娥工程进行了总动员。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嫦娥工程”——中国探月计划
收藏 引用
《浙江气象》2006年 第2期27卷 33-33页
在中国民间“嫦娥奔月”的神话一直广为流传,这个古老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千百年来对奔月的梦想和渴望。目前以“嫦娥奔月”命名的我国探月计划初样设计已经完成,工程所有零部件设计已经基本成熟,中国人探测深层太空的序幕已经拉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的四大不同——访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
收藏 引用
《中国航天》2010年 第10期 11-12页
作者:索阿娣中国航天报 
问:请简单介绍一下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卫星的有关情况。答:中国的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计划在2020年前依次完成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无人采样返回。与美国、俄罗斯等国不同.我国在探月与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载人登月自由返回轨道与Hybrid轨道设计方法
收藏 引用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 第2期32卷 33-39页
作者:白玉铸 陈小前 李京浩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 
对自由返回轨道与Hybrid轨道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应用分段受摄的高精度动力学模型,设计了搜索变量、约束条件与微分修正搜索算法,搜索得到了自由返回轨道标称轨道,并使用STK软件对其进行了验证与三维仿真,最后对误差传递情况进行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解码“嫦娥家族”核心技术
收藏 引用
《中国军转民》2024年 第20期 12-17页
作者:中信出版社 中新网 
中国探月工程,从2004年立项到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但收效甚丰,这离不开每一位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伊始的三年间,卫星研制单位不断完善系统设计,尤其是在月球探测任务和嫦娥一号卫星特有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撩开“嫦娥”的面纱——专访“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
收藏 引用
《世界航空航天博览(A版)》2006年 第1期 4-11页
作者:赵乐 申光耀《世界航空航天博览:A版》记者 
2003年11月本刊在全国媒体中率先刊登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月球探测卫星工程论证组的文章《嫦娥工程——中国的绕月探测工程》,首次向国人披露了我国的探月计划.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转眼两年时间过去了.随着“神舟”六号飞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动态新闻
收藏 引用
《航天器工程2009年 第6期18卷 142-143页
嫦娥三号探测器完成方案设计将转初样研制据中国航天新闻网报道,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09年11月13日联合在北京召开嫦娥三号探测器方案转初样评审会,以嫦娥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为组长的评审组一致同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月球车,“中华”造
收藏 引用
《物理教学探讨(初中学生版)》2010年 第7期 63-63,119页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嫦娥工程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透露,2013年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华牌”月球车将乘坐“嫦娥三号”探月卫星奔向月球。目前,该月球车已制造完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18年征途,追寻中国探月之旅--访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张洪华
收藏 引用
《人民周刊》2022年 第23期 82-83页
作者:屈一平《人民周刊》编辑部 
昔有嫦娥奔月,今有中国探月。上古的神话传说,在本世纪初成为现实,中国的探月工程在2004年正式立项。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今朝跨越时空接力前行,18年来的一系列“嫦娥工程”为您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